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审计信息化成为必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审计方式、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已不能满足目前信息化环境的需要。我国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工作。中共**总书记、**主席、**军委主席、**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018年5月23日在主持召开的**审计委员会**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署第四任审计长李金华曾指出,审计人员不懂得计算机审计知识和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领导不懂得计算机审计,将失去领导资格。审计署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曾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
伴随着审计信息化浪潮,作者从教15年来一直致力于审计信息化方向的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大数据审计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审计署胡泽君审计长在2018年1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本书与时俱进,对**版的内容进行更新。本书第2版是作者根据财经类高校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的需要,结合作者承担的多项科研项目以及审计项目,在已出版的《大数��审计理论、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审计信息化》、《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联网审计技术方法与绩效评价》等多部著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计算机审计的*新发展,以通俗的语言系统地分析计算机审计,目的是让即使没有较多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学会计算机审计。
【内容】
计算机审计是目前国内审计信息化领域使用*多的一个术语。什么是计算机审计?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般使用IT审计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等概念。根据国内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使用情况,可以把计算机审计的含义总结如下: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审计相对称的概念,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由此可见,计算机审计的内涵和IT审计的内涵相似。因此,本书就从电子数据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介绍计算机审计。
本书力求全面反映该领域国内外*新成果。在内容安排上:第1章内容属于基础篇,供读者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审计,然后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第2~5章结合案例**分析了电子数据审计;第6章讲解了信息系统审计;第7章内容属于**篇,供读者了解计算机审计的*新理论前沿,特别是*新的热点问题,如大数据审计等;第8章内容属于实践篇,基于Excel, Access,SQL Server,IDEA以及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软件V1?0,设计了5个电子数据审计的实验模块、1个信息系统审计的实验模块,以便各高校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很好地开设实验课程。
【特色】
作为一本高等学校的教材,仅仅介绍如何应用某一审计软件或某一数据库工具来开展计算机审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本书是作者在多项**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多年高校教学实践与审计行业实务培训、承担和参与多项大型实际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紧扣目前我国开展的计算机审计的现状和特点,在介绍国内外关于计算机审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系统地分析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术方法。书中设计了6个实验模块,满足了各种条件下开设实验课程的需要。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持续审计、联网审计特别是大数据审计等计算机审计的*新理论知识。因此,本书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审计的实务教材,也可作为审计从业人员学习计算机审计的教材。
书中的案例均为作者根据所承担和参与的实际审计项目修改而成,未经许可,请勿引用转载。
【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供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使用,同时可作为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和业务学习资料,以及审计专业人士、审计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致谢】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南京审计大学以及审计署等审计实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审计署电子数据审计司的邵永春司长、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的鲍朔望特派员等以及国内高校的审计专家对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结构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本书相关内容的研究先后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572080,70971068,70701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YJAZH006,08JC63004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教外司留〔2012〕940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6039028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GLC016)、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14?XXRJ?015)、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项目编号:苏教师〔2010〕27号)以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相关教学材料、实验数据、教学软件,可与本人联系(Email:chenweich@nau.edu.cn)。本书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作者将在下一版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