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知人论世”——家世与生平
**节 家世
一 先祖
明季不纲,为避世乱,湖北麻城县廪生刘朝弼携家溯江而上,来到川西平原上,定居眉州彭山县。刘朝弼至眉州后,以授徒讲学为业,“仅足衣食,八十而终”。明清鼎革之际,四川战祸连结,流寇蜂起。刘朝弼之孙刘坤(字后庵)夙习刀剑,遂纠集乡民,抵抗流贼,战败后一度“亡命匿山泽”,事定复还乡里。康熙初,清政府为了恢复经济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在尚未展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之前,先从受战争破坏较轻、人口流亡较少的川东、川南一带迁移部分人口来川西进行垦殖。康熙二十年左右,刘坤遂率家众从川南溯杨柳河而上,暂栖身于成都府温江县董村。从此,刘氏家族便分作眉州和成都两支。此后又向南移居到双流县彭家场西云栖里(今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遂定籍于此,称双流刘氏。
双流古称广���,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至隋仁寿元年(601年)时,为避炀帝杨广讳,遂因县在两江之间改称双流。双流位于川西平原**,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约10公里。双流为成都的南大门,“路当孔道,近接成都,遥通藏卫,商旅往来,舟车络绎,盖亦水陆之冲也”,故自古以来“号为富庶”。正是在这里,刘氏家族的命运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刘坤有子四人,其幼子刘嘉珍(字玉函),“幼赢善病而嗜读书”,然“性耽典籍,无志田舍”,故“仅粗足衣食”。玉函早卒,遗下二子:绳祖(一名汉鼎)、汉统。绳祖少年丧父后,在母亲的教诲下,“至孝,喜读易,兼习文艺武事。于是遂为瞿上(即双流)望族”。汉鼎之子汝钦(字敬五)幼承家学,精通《周易》,壮年从军,曾随岳钟琪、杨遇春辗转岷、潘间,亲与金川、葛尔丹之役。解甲归田后,他深居简出,以设帐训蒙自娱。刘汝钦性喜读书,乐善好施,在乡享有豪士之名,并受朝廷赠封为“奉直大夫”。这一官方荣誉极大地提升了刘氏家族的地方声望。他还有《笔记》遗世,对明末清初川西地方社会经济及其自然状况多有记述,尤对清朝移民、地方物产、自然灾害、民情风习、示子家语等,竭尽厥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