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但多数版本都没有直接写黛玉当时的年龄。第三回凤姐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题,黛玉没有回答,似乎不合常理。根据第二回写宝玉“七八岁”,第二、三两回雨村的故事是连续的,而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所以,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应是六七岁。少数版本写了黛玉对凤姐的回答,如己卯本、梦稿本在“妹妹几岁了”后边写,“黛玉答道:‘十三岁了。’”那么,刚进贾府的黛玉到底是幼女还是少女呢?程甲本曾写宝玉看到“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显然是已入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而不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唐代杜牧写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印证了袅袅婷婷的女儿应是十三岁左右的。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是百花生日。《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关于花朝节的具体日期,古人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夏历的二月十五、二月十二和二月初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之《二月望》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堪游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综合三种不同记载,尽管存在地域和时间的差异,但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这条记载值得注意。按此习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的故事,应该出现在花朝节,而不是芒种节。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饯花会”,虽然在常见的辞书上查找不到芒种饯花的习俗,可是《红楼梦》中却用很多笔墨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曹雪芹颇有兴致地说“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小说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红楼梦》中*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黛玉的判词是与薛宝钗写在一处的。小说第五回写宝玉去取“正册”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面中“两株枯木”,暗指“林”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谐音“黛玉”。四句诗交叉写钗黛,表现黛玉的是“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堪怜”是值得怜爱,堪即可、能。“咏絮才”,指林黛玉的诗才。《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晋代谢道韫的趣事:“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谢道韫的“柳絮”比喻,令其叔叔谢安开怀大笑,这是对她诗才的赞赏。后人因以“咏絮才”比喻女子工于吟咏。作者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咏絮才”作比,同时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才华的女子,又有谁能不怜爱她呢?
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出自程甲本)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则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程甲本: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容貌的评价虽然很高:“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但依然比较抽象,更为具体可感的还是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看到的黛玉。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宝玉看到的黛玉更胜于西施,即“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所谓胜西施三分的不单是“病”,更是美。
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前苏联列宁格勒藏抄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弯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晴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晴相比是偏大的。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从不同阶段的抄本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异文,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而每一版本的文字都是既生动又传神的,我们不妨综合考察。
其次看她的气质情态。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仙女的神韵。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有一支《终身误》是写钗黛的,其中两句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小说**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作者借甄士隐的梦境讲述了绛珠仙子的“还泪”神话:
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西施的病容。黛玉有病西施的外型美。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觉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七回宝玉《咏白海棠》,用这样两句分别写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的情态。
不仅宝玉如此,在众人眼里黛玉也被看成西施。第六十五回兴儿对二尤介绍黛玉说:“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通过晴雯的长相,间接可以看出黛玉像西施。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王夫人听了忙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因此,当王夫人提审晴雯时,冷笑着说:“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了。”晴雯是黛玉的影身,说晴雯其实是从侧面说黛玉。
黛玉本人是否喜欢西施的比附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写了五首诗,赞美古代的五位美女,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位便是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可见黛玉对西施的仰慕。《红楼梦》中谈到黛玉或晴雯像西施时,都没有离开“病”字,“病如西子”、“捧心西子”、“多病西施”、“病西施”。西施,也称西子,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管子?小称》:“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所以有“东施效颦”的笑谈。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黛玉有人面桃花的病态美。从黛玉咳血来看,她的病大概是肺病,又因相思之病,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有这一病容的描述: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原为“自羡”,此从程本)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黛玉“压倒桃花”般的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细节中提到了“病”,提到了惹人思索的“帕子”。冯梦龙《山歌》中有一首可用来诠释宝玉派晴雯送来的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以“丝”与“思”的谐音双关,告诉读者黛玉的“病”正是由相思所起的。清代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一首也写到黛玉的“病容”:“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较差些。”可见,当时人已看到黛玉病中的“情思”成分,以及她的病态之美。
淑女的气派。林黛玉是仕宦之家的掌上明珠,不仅知书而且达理。小说第三回借王熙凤口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里虽有恭维的成分,但黛玉的“气派”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很有可能与贾母相像。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曾赞叹黛玉母亲:“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王夫人连用两个“何等”,贾敏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呼之欲出,而这种“千金小姐的体统”在女儿黛玉身上是有所传承的。
再看第三回黛玉在推让座位时表现出的礼仪:“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仔细忖度,觉得按长幼尊卑自己是不能坐在炕上的主座上的。小说接着写:“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当她弄清楚王夫人、凤姐都“不在这里吃饭”时才坐下。下边的排序是:“迎春便坐右手**,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左边为尊,黛玉是客,所以坐在了三姐妹之上座。黛玉对这些礼仪细节一丝不苟,足见其大家风范。
黛玉的书卷气来自她以诗书为伴的高雅情趣。第二回写黛玉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悉心教养,以“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十六回写黛玉从江南回京,带了许多书,而且给宝玉和姑娘们的礼物也是纸笔等文房四宝。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给她,黛玉并不珍视。两类物品相比,反映了黛玉平素的爱好。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见识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把黛玉的闺房误认为公子的书房,惊叹“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不过,黛玉的居室像书房,并非只有金石笔墨的厚重,贾母用“银红的霞影纱”替黛玉糊窗子,茜纱窗使绿色的潇湘馆更加和谐柔美。黛玉的淑女气质,来自她的书香氛围,也来自她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
林黛玉这位“世外仙姝”的花容月貌,其实是集中国古典诗词于一身的。林黛玉的“还泪”,有宋词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唐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情人眼里出西施,宝玉不止一次地把黛玉比作西子,小说中众口一词地认为黛玉的模样像“多病西施”,宝玉为黛玉取字“颦颦”,宝钗也常叫她“颦儿”,其实都是在称赞黛玉胜过西施的美妙情态。她的病,动情时也动容,经作者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朱颜。从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礼仪以及高雅情趣可知,林黛玉是一位书卷气十足的淑女,一举一动都显现出大家闺秀的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