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当我们还是复旦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的时候,谢希德和方俊鑫两位先生就为我们**开设了“固体物理”这门课程,只是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不久,在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两位先生编著的《固体物理学》(上、下两册);后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又由同一出版社出版了方俊鑫、陆栋两位先生主编的《固体物理学》(上、下两册)。几十年来,复旦大学物理系一直沿用这两套《固体物理学》教材,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本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迄今,它们仍不失为极有价值的教学参考用书。
然而,随着时间走向新的世纪,固体物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碰到了许多难以回避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工科类、师范类有关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必要的固体物理学的知识;而这方面的知识又主要表现为通晓固体的物理性质,了解固体物理学的概念与规律,却不要求熟悉各种繁琐复杂的理论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过去沿用的固体物理学的教材要求学生有比较广博深厚的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基础,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实行宽口径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方针,学生选课灵活性大为增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四大力学”已非必选课程,使得许多学生传统基础理论课的修读时数明显减少。这就相应地使现有的固体物理学教材的某些内容,由于缺少必要的前设课程的理论准备,而显得过于艰深而难以掌握。加上自方俊鑫、陆栋主编的《固体物理学》教材出版以来的近20年间,作为凝聚态物理核心的固体物理学学科本身又有了迅猛的、**特色的发展,也需要使新世纪的建设者有所了解。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使得重新编写一本适合于非物理专业学生(包括部分未修读“四大力学”的物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固体物理学教材的必要性日益明显。这就是促使我们编写本书的缘由所在。
在本书中我们力求避免繁琐的数学推演,而着重固体性质和固体物理规律的阐述。即使为此必须应用数学方法也力求予以简化,甚至有时只列出结果,以便深化概念、突出物理。对于近年来重大的前沿性发展,我们尽可能以本科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介绍。
多年从事低温、超导研究的邱经武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第九章超导电性,对此我们深致谢忱。
恩师谢希德院士40年前亲手将我们领进固体物理学的科学**以来一直未间断过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包括对本书的编写也多次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并慨然答允为本书撰写序言。不料就在本书定稿之际,她病重不起,终于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的遗憾。我们愿本书能化作一瓣心香,祷祝我们敬爱的老师谢希德教授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