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重民、亲民的理想,明确地指出:“��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广泛地向当时的**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他说,“仁者**”(《孟子·梁惠王上》)。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规劝他们要亲民、爱民,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列举事实,*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一,给民以“恒产”,即固定的产业,这样才使民有“恒心”,要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其次,赋税徭役要有定制,要“不违农时”,要使百姓“不饥不寒”。可见,孟子讲的仁政,并非是空泛的仁义道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经国济民的内容。
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在文学上的烙印。《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诚如赵岐所言:“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