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例如天子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或三鼎,而普通人则不能用。如果超越上面的规定,就叫做“僭越”,是犯罪的。
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现陈列于中国**博物馆。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这个鼎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鼎的青铜合金比例,据分析含铜84.77%,含锡11.64%,含铅2.79%,大体符合《考工记》所载金有六齐的配合比例。从鼎的铸痕看,鼎身的每边需8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用3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空心的,只在*末端有一段实心,这使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才能在冷却过程中不致因收缩不一而产生开裂现象。鼎耳也是空心的,由于这样一个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浇铸的办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的。这种方法称为“分铸法”。这样大的铜鼎在铸造时需要同时用100多个“将军盔”来熔化铜液,估计需几百人才能完成这件制作,它反映了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智慧(见图2-6)。
鬲(li),是煮粥的器物。《尔雅》:“(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上》:“其空足日鬲。”鬲的造型所以成为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它的器型的演变,大体*早呈纵深式,以后向横宽式发展(见图2-4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