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南观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教育观念,即如何看待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效果,对语言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学前儿童语言观、发展观及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学前儿童语言观
学前儿童语言观,即指人们如何看待学前期儿童的语言。
首先,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学前儿童,倾听、理解、表达和阅读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学习手段成为学前儿童特殊的学习对象。此外,儿童习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儿童各种需要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他们与周围人们的交际也增多了。在交际中他们不仅得到各种需要的满足,产生愉快的体验、积极的情绪,而且学会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学会关怀、学会合作.这些经验既促进了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他们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其次,学前儿童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是儿童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伴随着儿童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变化发展的。如:
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的语言,它代表饥饿、疼痛、尿湿,而母亲常能通过哭声的响度、音调来分辨其不同的原因。
2—3个月的婴儿已能“啊”、 “咿”、 “喔”不自主地发音。
1岁左右,能有意识地叫“爸爸”、 “妈妈”。
18个月以后开始出现了用一两个字代表较多的含义的单词句,如“饭饭”代表“这是饭”或“我要吃饭”。
3岁的儿童已经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同时词汇量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
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会根据对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
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同时,儿童的阅读兴趣在这个年龄段也会显著提高,他们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间专心看书,而且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也较强。他们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一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蒙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极大的乐趣。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三方面综合考察。
语言形式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其中,儿童的句法结构从单词句、电报句向完整句、复合句过渡。
语言内容包括对词义和句义的获得。
语用技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准备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
社会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儿童*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 接触直接影响语言。儿童是社会中的个体,只要社会生活还在对其产生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就会继续下去。
2.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升华。以儿童掌握词汇为例: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表现出对语音的浓厚兴趣,在2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可以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分辨语音;6个月以后,婴儿能够发出重叠性的双音节“妈妈”;10个月以后,婴儿的语言显现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一岁半以后,儿童的语言开始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4岁时,他们已经能基本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6岁儿童的词汇量增长了3—4倍,达到3000—4000个词汇。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又不断突破的过程。所以,语言教育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前儿童语言不断获得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