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普尔(SerpellR.1976)让赞比亚东部农村的车瓦族成人对儿童在适应日常生活时对任务的操作表现的情况进行评估。他发现即使采用适合各种文化的测验,被试的评估和儿童的认知测验分数仍没有相关。塞普尔得出结论,这些车瓦族人对智力的评判标准和西方的智力观无关。
苏珀(SuperC.M.1982)分析了肯尼亚西部库克威特族人的智力观。他发现,当智力用于儿童和成人时其含义是不同的。“ngngom”一词用于儿童,其含义和迅速的言语认知、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妥善性相同。“utat”一词用于成人,它表示创造性、聪明程度,有时也表示智慧和无私。另有一个专门的词“kwelat”指聪明和敏锐。
斯腾伯格等(1981)发现普通人的智力观和专家的智力观显著地相似。专家和普通人评价的相关一般达到0.80至0.90以上。因此,他们定义理想化智者的重要行为特征大部分是一致的。然而,两者观点并不完全相同。首先,专家认为动机是“学业”智力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对普通人的评价进行因素分析,未出现动机因素;第二,普通人比专家更强调智力的日常生活表现方面的内容。
检验内隐理论
和外显理论一样,内隐理论应该进行内部和外部检验。过去的大部分研究很少进行内部检验,或根本就没有外部检验。斯腾伯格等(1981)力图进行两种检验。检验的细节将在后面详述。通过对产生三因素的相关矩阵中主因素不能解释的部分进行评估与分析,专家和业外人士关于智力的内隐理论在一定过程上得到了内部的验证。三因素模型解释了普通人数据46%的变差和专家数据51%的变差。外部检验有几种评价方式。主要的方法是以类似**信的方法描述人的行为,对这些人的智力作评价,检验他们在评价中采用已提出的智力因素的程度。一般人在评价个体的智力时,其内隐理论的因素可以解释92%的变差。
评价内隐理论
内隐理论和外显理论一样,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分别阐述如下。
内隐理论的优势。研究智力的内隐理论及其方法,有一些长处可弥补外显理论的不足。
1.情境相关性。相对外显理论忽略智力操作的情境,内隐理论不仅注意情境,而且主要依赖情境。内隐理论是人们对发生在情境中的智力概念的表达。当然,不能保证专家或普通人的内隐理论能够**地反映他们所处的情境,但不管怎样,他们的看法是我们迄今为止对情境***的反映。
2.概念化的广度。许多人接触典型的IQ测验内容时不禁会对测验所表现的智力概念之狭窄感到吃惊,这些IQ测验是差异理论的确切反映。一方面,这些理论提出了十分广泛的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却没有抽取那些有关的非认知能力,这些非认知能力是人们(至少在我们研究中的人)认为构成真实生活智力的一部分。内隐理论的范围更广。举例来说,斯腾伯格等(1981)关于专家和普通人的评定结果揭示了典型外显理论智力观的某些特征,如言语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这些评定结果还揭示了社会能力或实践智力是智者的重要特征;很少有外显理论触及这些能力(Guilford是个例外,1976)。
3.可证伪性。内隐理论的构成,比外显理论更笼统和模糊,但它们却更易证伪,这令人感到惊异。内隐理论更易证伪,主要原因在于两种理论的目的不同。外显理论研究通过智力在任务操作中的作用来理解智力,而内隐理论研究则通过人们头脑中智力的概念来理解智力。如果一种内隐理论不能代表人们的智力观,那么就可证明这种内隐理论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