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于丹趣品人生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于丹趣品人生

  • 作者:于丹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30410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1日
  • 页数:206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目录
    第壹讲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山水入怀,生命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山水四时,人生四境
    嚼一嚼菜根的香
    发现那些“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第贰讲 茶味(上)
    茶圣陆羽
    一碗清茶,十年尘梦
    一碗见人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第叁讲 茶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
    欢愉之茶
    忧伤之茶
    气节之茶
    绿茶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能喝的古董
    吃茶去
    第肆讲 酒品(上)
    人生之酒
    清醒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缓冲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勇武之酒
    第伍讲 酒品(下)
    酒隐阮籍
    醉侯刘伶
    酒圣陶潜
    酒仙李白
    杜甫:且尽生前酒一杯
    “醉吟先生”白居易
    “把玩空盏”苏东坡
    《汉书》下酒苏舜钦
    酒中之禁
    酒中之雅
    第陆讲 琴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孔子学琴
    伯牙学琴,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以琴正心
    蔡邕救琴、听琴、抚琴
    蔡文姬的胡笳悲歌
    第柒讲 琴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抚琴七忌
    且陶陶,乐尽天真
    指端自有雄兵百万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的书叫《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历史上,中国人是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人的几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让我想起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我们与这个目标正背道而驰,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为什么自己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
    上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了。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之视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藉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他将宗教看作是阻挡给予世界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研究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大量**作品。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曾发明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如果你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你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 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 ,是心里的;思恋的“恋”,也是心里的;焦虑、顾虑的“虑”,还是心里的;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 忍”……都是以心为底,在心之上,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 ”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 ,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感性描述。这看似天真的说法,却代表了中国人的情趣。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的,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讲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悠闲自得之中。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伟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生活的焦虑和困扰。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个人成长的代价。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