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理论上看,*初混凝土结构的内力计算和截面承载力设计都是按照弹性方法进行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截面设计方法由弹性计算法改进为按破损阶段计算法。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钢筋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将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中,于是出现了极限状态设计法。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钢筋混凝土的计算理论由按弹性方法的允许应力计算法过渡到考虑材料塑性的按破损阶段计算法。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我国于1966年颁布了按多系数极限状态计算的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JG 21-1966)。1970年起又提出了单一**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并于1974年正式颁布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 10-74)。1991年我国又颁布了近似全概率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2002年又颁布全面修改后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工程实践、理论研究和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钢筋和混凝土均向高强度发展。工程上已大量使用了C80~C10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而实验室配置出的*高强度已达266 N/mm2。国外预应力钢筋趋向于采用高强度、大直径、低松弛钢材,如热轧钢筋的屈服强度达到600~900 N/mm2。为了减轻自重,各国都在发展各种轻质混凝土,如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等,其重力密度一般为14~18 kN/m3,强度可达50 N/mm2。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应用在混凝土中加入掺和料以满足各种工程的特定要求,如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在工程实践方面,国外在建筑工业化方面发展较快,已从一般的构件标准设计向工业化建筑体系发展,如推广梁板合一、墙柱合一的结构,如盒子结构体系、大型壁板体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