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都工作了,就不要再做个无礼的人了
一说起礼仪,很多人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礼仪队、仪仗队或礼仪小姐,觉得那好像是一些特殊行业、特定岗位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些人觉得那是大型企业,比如外企、国企,才需要用到的,自己所在的单位比较小,一般没那么多“讲究”。
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一次,我陪一个从苏州过来的朋友去拜访北京的几家文化单位。到了一家单位所在的街道,对方派人出来迎接我们,然后带我们上楼。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带路的时候我发现对方虽然很热情,但好像不大懂礼仪:我们是**次来这儿,你作为东道主,应该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才对,怎么能让我们走在前面呢?你让我们走前面,我们又怎么知道在哪拐弯,在哪乘电梯?
结果到了电梯那儿,接我们的这人还是很客气,非要让我们先进电梯。双方互相客气了一下,然后我这位朋友先进去了,结果人刚进一半,电梯门就合上了,直接撞到了他头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说到底,还是不懂礼仪惹的祸。
像他们单位所在大楼的电梯没有专门的电梯工,负责接待的人就应该先走进去,摁住开关,再请客人进去。出来时则相反,你要摁住电梯开关,等客人都**地走出来了,你再出来。
你看,这就是礼仪,并不是做礼仪小姐或在大单位上班才会用到。对人客气,并非什么事情都是对方优先,凡事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排除障碍、提供便利,否则就会闹笑话。
在职场中,好多人因为不懂礼仪,收到别人的名片后随便放,却没留意到对方的脸已经悄悄拉长了;也因为不懂礼仪,他们给领导敬酒时把酒杯举得比对方还高;哪怕是和同事们打交道,他们也可能因为不懂礼仪而无形中得罪了人,比如代人接听电话,无意中知道他正准备跳槽……
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个没有恶意但也很无礼的人!
有次和几位企业高管聊到这个话题时,有个部门总监深有感慨地说:“现在的职员真是很不懂礼貌,看到领导时从不打招呼,笑一笑就走过去了。”旁边马上有人“纠正”她说:“哪里有笑?很多人是笑都不笑就过 去了!”
那些一心一意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职员,听到领导对他们如此评价,不知做何感想?
可以说,我们正身在一个很“无礼”的时代。有很多人从小到大就没人教过他礼仪,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觉得自家孩子是宝贝,看到他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了也不加以纠正,或者干��认为礼仪教育不重要,跟孩子的情感问题一样,“长大以后他自然就懂了”。他自身在学校的时候,因为和同学、老师没什么利害关系,没吃过亏,也没意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关于礼仪,孔子说过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意思是说,我按照传统的礼仪规范来侍奉君主,但是现在礼崩乐坏了,大家都不做这一套了,只有我还守着礼仪,结果大家都以为我在拍马屁。其实,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有些情况跟这差不多。我们的好多礼仪都没了,你要是稍微懂点礼仪并照着去做,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人是个怪胎。
比如说听讲座,到了提问环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拿到话筒后都不会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为什么要自我介绍呢?因为你是在跟嘉宾交流,你认识他,而他不认识你,你一提问就像是在暗处放冷箭。另外,他不了解你的基本情况,没法判断你为何会有这种想法,你学东西学到了什么程度,当然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回答你的问题了。但是不自我介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结果大家积非成是,都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倒是那些懂得自我介绍的人,往往被人看成“爱出风头”,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这些不懂礼仪的人才会因为频频碰壁而有所觉醒。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从一个**走向了另一个**,开始拼了命地学。学什么呢?学的是厚黑学、潜规则这些东西,开始拼命地巴结上级,拍领导马屁,还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礼仪、所谓的成熟了。其实,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不是礼仪。
还有些人不知反省,把诸多不顺简单归结为单位提供的平台不好,或者“命中犯小人”,老有人跟自己做对。这些人通常还有“领导恐惧症”,看到领导时喜欢绕着走,要下楼时看到领导也在等电梯,就会退回办公室,待上一会儿再走,以免碰到领导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我要提醒你:这样早晚会吃大亏的!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礼仪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个东西,个别单位还会有一些自己的规矩。了解并掌握这些规矩,能够让你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成熟的职场人士,生活中少闹笑话,工作中不再犯“菜”。过去,你或许会因为不懂礼仪而好心办坏事,或者工作勤勤恳恳,但就是不招领导待见,那么今天补上这一课,你将改变这一切,甚至成为领导眼中的“**员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相信自己!
网络上有句戏言:“来而不往,非礼啊!”所以看完我讲述的职场故事之后,别忘了来信告诉我改进建议与读书心得,方便的话也跟我说说你的职场故事,好吗?我的邮箱是:chenqianwen2012@163.com。
祝你成功!
陈乾文
2010年8月18日
1.不懂礼仪,你将错失许多良机
在古代,“礼”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这个饱受儒家文化濡养的国度,君子历来是人们崇拜与追求的对象。儒家就认为,君子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排在**位,跟智力、体魄等因素同等重要。
孔子自己就是这么教孩子的。有**,他的儿子孔鲤走过院子,站在一旁的孔子叫住了他,问:*近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习礼的话,搞不好连人都不会做了——在孔子看来,《礼记》就是*好的礼仪教材。
礼仪不是繁文缛节,不是阿谀奉承。礼仪不只是对人有礼貌,当然,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深。礼仪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些交往技巧。礼貌是让你要对人好,礼仪则是教你如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好。只有借助一定的规范和技巧,你的礼貌才能得体地表现出来,为他人所接受。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问:我现在还只是一名小职员,又没那么多应酬,用得着吗?我们单位的人都挺随和的,好像没那么多讲究,平时注意点就行了,应该不用刻意去学了吧?更有甚者干脆怀疑礼仪学习的重要性:做好工作才是*重要的,否则你再有礼貌又有什么用?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小事。
在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我要做个社会实践,计划从闽北出发,沿闽江而下,再一路向南,到福建省七个地级市做有关程朱理学(也叫“闽学”、“朱子学”)的综合调查。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具了数量足够多的学校证明,筹措经费,事先跟一些相关的文化机关、高等院校打好招呼……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但是真的一路走下来,我发现并不顺利。
途经南平建阳市的时候,我去找在那边做生意的叔叔,在他那儿住了几天。因为考察福建理学,建阳是极重要的一站。
有**,我又要出门,叔叔忽然叫住了我:“你带烟了吗?”
我很是奇怪:“我又不抽烟,带烟干嘛?”
叔叔说:“这就是你不对了。你不抽烟,不等于别人不抽烟啊!你可以禁自己,但**不能禁别人。出门在外,这点礼貌还是要有的!你一个大学生,做这些调查对别人又没什么好处,别人为什么要配合你?”
*后,叔叔塞给我两包烟,让我见着人之后,先给别人递烟。他还特别交待,不要见着女的就不递,因为有些女的也抽烟。
说实在的,我一下子还不大习惯,平时我可是个“好孩子”啊,不抽烟不喝酒的,一下子给别人递烟,还真的不大习惯。还记得当时我笨拙地抽出**根烟的时候,对方就笑了:“你平时不怎么抽烟吧?”
尽管有些不习惯,但我发现后面的事情果然好办多了。之前,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主动自我介绍,说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大学,到这儿来干什么的,可对方还不见得会搭理我。许多人往往是盘问来盘问去的,*后甩下一句“这事不归我们管”,把人噎个半死!
后来,我无论走到哪儿,都先给别人敬烟,不管对方抽不抽——你不敬烟,又怎么知道对方不抽烟呢?一般来说,你到一个陌生的单位找人办事,彼此不熟悉,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僵局,拉近彼此的距离。
怎么拉近?说好话?太假了。送东西的话,成本又太高了。恰恰是这看似不起眼几毛钱一根的香烟,能够迅速地打破僵局。因为他不管抽还是不抽,都能一下子感觉到你在尊重他,把他放在了眼里。那他原有的戒备心理,或者说潜在的敌意,都会消失大半。
就这样,我的社会实践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一根烟,许多原本可能磨叽半天的人开始为我大开绿灯。我算了一下账,发现前后只花了几包烟的钱,却在无形中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
让我印象*深的是在闽中调查宋朝刻本一事。那天,博物馆本来是不上班的,但是由于我事先跟当地的文体局打好了招呼,几根烟的工夫下来,我已经跟他们的领导相处得很融洽。得知博物馆当天不上班之后,他马上给博物馆的馆长打了个电话,让人过去开门让我参观。结果,博物馆方面听说我是文体局那边介绍过来的,表现得特别热情,主动讲解了起来。*后,他还从珍藏室里拿出了一些特殊藏品让我欣赏、拍照。要知道,这些东西在平时可都是看不到的!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这个社会并不会因为你是“好孩子”而对你更加宽容,你所谓的“纯洁”在社会人士看来,恰恰可能是“不懂事”、“不懂礼貌”。在社会上,你要对一个人表示敬意,就得按照社会的规矩办事,否则你就会摔跟头、吃苦头。
在这些规矩里,有好些是教科书不会教的,媒体也不会光明正大地讨论,比如说抽烟这种有害健康的行为就是这样,尽管很多人天天都在做。当然,它们也不是潜规则,很多时候它就像给先人烧纸钱一样,你很难说它是好是坏,是精神糟粕还是文化习俗。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也是礼仪,而且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管用。
2.不懂礼仪,你还会错过许多情报
说到给人敬烟,很多人恐怕会有这么一种印象:你这不是在巴结人吗?或者说,你这分明是在搞潜规则。
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礼仪是很难界定的,有中式的,有西式的,也很难说哪个一定对、哪个一定错,关键是你要学习什么。我也可以教你如何像西方人一样优雅地喝红酒,整天西装革履地打扮着,可你用得着吗?用得多吗?
还有些人会说:我已经工作几年了,怎么会不懂礼貌呢?这样理解“礼”,也是有误区的。比如说我刚才谈到的烟,很多女性朋友会觉得抽烟不好,就像一谈起酒,也会有不少人觉得喝酒不好一样,好像一沾烟酒,人就变“坏”了似的。你要是这么想,就有可能少交许多朋友,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
退一步想想,你真觉得抽烟的男人都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吗?
在我看来,烟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日常交往中的一个润滑剂,抽烟是跟人打交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礼仪。在中国,给人递烟,就像在西方跟人握手一样稀松平常。在一些地方,见面不给人递烟,极可能被当成“没礼貌”、“不懂事”,尤其是在对方已经知道你抽烟的情况下。
我以前也不抽烟,但是参加工作之后就开始抽了,不过,不需要应酬的时候通常不抽。因为抽烟这件事,以前的同事还跟我闹了个误会。
有一次,有个同事结婚,给大家发喜糖、喜烟,发到编辑部时,那些人都不抽烟,那些男编辑、部门主任们拿着两包喜烟很是发愁,不知怎么处理才好。后来,不知哪个同事说我抽烟,提议把烟给我。这下好了,我一下子收到好几包喜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接着又有两个同事结婚,也都发喜烟,结果这些烟又无一例外地到了我这儿。结果足足有一个月,我就光抽别人的喜烟了。
不过,这件事也有让我郁闷的地方,后来我到别的部门去,很多人就会露出一副诧异的样子,好像抽烟是件十分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有位女同事说:平时看你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没想到竟然是个大烟鬼,以前都不知道!
言下之意,抽烟是件坏事,而且是件大坏事。
其实,我也是有“苦衷”的。比如说一开始给客户递烟,人家点了,但是你自己不抽,人家就不会再抽第二根了。哪怕你说:“我不介意的,你抽吧!”他也不会再抽了。因为抽烟跟喝酒一样,也是要有伴儿的。有人请你喝酒,自己却滴酒不沾,你觉得你会喝得痛快吗?所以你请别人抽烟,而你不抽烟,一下子就“见外”了,这也会无形中加深你与客户之间的隔阂。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抽烟,只是提醒你一下,如果你需要打交道的人中有不少是抽烟的,那你*好注意一下这种事。至于你抽不抽,全在于你自己。没事的话,还是不抽为妙。
那么,抽烟有没有好处呢?
就拿我来说吧。因为抽烟,我跟很多搞营销的同事很熟(他们可个个都是“烟酒僧”),时间一长,我就比其他编辑知道更多的信息。有时候,我甚至比一些编辑部的编辑还了解他们业务的情况,而获知这些重要信息就是在他们深恶痛绝的抽烟行为中完成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抽烟只是一种润滑剂,一种交际的方式,不要把它想得太坏。通常情况是,工作累了,几个同事打声招呼:走,去外面抽根烟!然后三五个人走到走廊里,点上一根烟,闲聊三四分钟,再回到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忙活。
整个过程时间不长,也就三四分钟,但恰恰是这几分钟发挥了巨大的交流作用。比如说,你想了解某个数据或一些流程,你打电话到别的部门,对方可能正忙或者不方便说,但是在闲聊的时候,大家就不会有那么多戒备心理了。有时候,人家发发牢骚,说的可能就是你*为关心的事情!
时间一长,单位就会形成一个以吸烟人群为主的交际圈子,彼此的关系比跟别的同事要好一些。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帮人正抽着烟闲聊,忽然走来一个不抽烟的同事,那大家就会不吭声,等他走过去了再说话。要是走过来的也是个抽烟的,那大家就会有说有笑地欢迎他,甚至递根烟过去。
这表面上是抽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你如果善加利用这个交际圈子,就能交到很多好朋友,也能得到许多别人无法得到的消息,至少比别人的更快、更准确。这要是放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上,那就太重要了!
我知道,这跟很多人理解的礼貌不一样,但它其实也是礼仪的一部分,有时候你做不到位,就会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人。这是你学习礼仪之前必须知道的。但是很多女性根本无视这种特殊情况,一听说男的抽烟就皱眉头,甚至声称绝不找抽烟的男朋友。问题在于,如果他做的是一份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想让他在单位或行业里被边缘化吗?
在职场礼仪中,这一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切不可把它们和陋习或潜规则混为一谈。对于这一部分,我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学、不做,但你*好知道,别哪天吃了亏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你还会觉得抽烟只是一种恶习吗?
3.健康又低碳的上菜顺序
点菜的时候,是先主菜后其他,那么吃菜的顺序呢?
现在有不少饭店可能是因为不懂怎么上菜才合适,加上生意一忙,送过来的单子一多,厨师们就几乎乱了套。*后,往往是哪个做好了,就先把哪个往桌上端。通常说来,凉菜不需要怎么加工,是*先做好、*先上桌的。这也是许多人会点菜先点凉菜、许多菜单会把凉菜放在*前面的缘故——毕竟,他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吃的。
事实上,如此吃法不仅仅是不符合礼仪的问题,还可能有悖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
饭前先喝一口汤
吃饭先吃什么?大家想一想养生谚语就明白了:“饭前先喝一口汤,不用医生开**。”吃饭之前先喝点美味的汤,既可以让胃“苏醒”过来,胃口大开,还可以在胃内均匀地涂上一层保护膜,防止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伤害到它。
现在一度流行一种可以教人千杯不醉的办法,即喝酒之前先喝一袋全脂牛奶,其原理跟饭前先喝汤是一样的。空腹喝酒为什么容易醉?因为它的胃里除了酒,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就像把胃泡在酒精里,对胃黏膜的刺激特别大,对酒精的吸收比吃过东西后再喝酒要快好几倍,自然容易醉得多。
但是现在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不喝汤,或者*后点汤,饭店上菜时也把汤放在*后。结果,大家喝得七荤八素的,还有些人喝吐了,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了:“来,赶紧喝口汤吧!喝口汤,胃就舒服多了。”其实,要是先喝汤的话,或许就不至于此了。目前,在八大菜系中,重视汤的也主要是粤菜和闽菜。在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地方,很多人还保留着饭前先喝汤的好习惯。
要是没有汤,也可以喝点开胃的软饮料。软饮料是根据英文翻译来的,叫soft drink,这里的soft指的是酒精含度低或者根本没有,酒精浓度比较高的饮料,一般就叫“硬饮”(hard drink)了。不管喝什么,都*好是相对温热的,吃饭前就喝太多冰冻、低温的东西,容易伤着胃,时间一长,会出现胃寒的。
喝完汤之后,大家可以先吃一些开胃的食品,比如凉菜、干果。就我目力所及,目前能按这个顺序��客人上菜的已经极为少见了,只有个别饭店还会这么做。
吃菜应该是先红后白
吃完开胃菜之后,马上要上的菜就是主菜,也就是**菜。请客吃饭,就要吃点好的,胃口大开后就可以开始享受了。“**菜”虽然名字里带有“**”两个字,并不是说它一定要*后才端上来,要不然大家都快吃饱了,胃里哪儿还有空间装它?你见过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粉墨登场的吗?
但是很多人不管这些,先是吃得八九分饱了,甚至撑得很厉害了。这个时候,*名贵的菜端上来了,你说吃还是不吃?很多人想,这道菜很值钱,要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钱呢,不吃可惜了。于是,一人一碗,费了猛劲地往下灌,吃得很不健康。如果你是用这种方式来招待客人,那就要检讨一下,因为这是很不礼貌的。
上了主菜之后,就可以上二菜、三菜了,上菜的顺序基本上参照菜的重要程度来,兼顾荤素搭配。可以上一个荤菜,然后上一个素菜,再上一个荤菜,荤素刚好交错着上。
通常说来,肉有红白之分,牛肉、猪肉等一些相对肥腻的食物属红肉,鱼、鸡肉、虾等属白肉。红肉中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人饿的时候吃几块会特别充饥,但吃多了容易腻,要是已经吃得比较饱了,也会比较烦这些东西。像过去,经济困难,饭菜的油水都比较少,要是能吃块大肥肉的话,就是件十分幸福的事了。那时候参加酒席,*美的事情就是能端上一大盆肥肉,让大家吃个爽、吃个够。这里的肥肉一般就是指猪肉,属红肉。所以上菜的顺序*好也参照人的饥饿程度而来,先荤后素,先红肉后白肉。
吃完菜之后,你可以再来点儿小吃或者甜点。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健康的吃饭顺序。现在很多饭店上菜的顺序完全是乱了套的,这就会造成客人吃饭不够健康,比如说吃素菜都快吃饱了,这时候端上来一大盆红肉,就没有几个人吃得下了,无形中造成了浪费。现在不是在提倡低碳社会吗?真要低碳的话,那先把上菜顺序搞对了。
家宴的禁忌
如果是在家里宴请一些重要客人,做菜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么几条规则,叫做“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道鸡肉,不管你怎么做的,一般不能把鸡头给端上来的。鸭呢?一般也不会把鸭屁股端上来。尽管现在有不少人觉得吃鸭屁股对美容有好处,有一些地方还专门卖鸭屁股,但是在餐桌礼仪上还是应该这么做,否则让人觉得不礼貌。还有就是“鱼不献脊”,就是说不能让这条鱼趴着,一定得是侧躺着的。
做菜时如果犯了这三个忌讳,就说明这个人对宴席的基本礼仪还是不够了解。
在外地吃饭
如果你去外地出差,那么不管是有人请你吃饭,还是你自己去吃饭,我都建议你,这时候就不要入乡随俗了!
到外地出差,因为有事要忙,加上来回奔波,身体素质会明显下降,这时候*好挑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吃,而不要猎奇,不要觉得这边的食物很特殊,你什么都要尝一下。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不停地刺激你的胃。
我发现,很多出差的人特别喜欢挑当地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吃,老想着好不容易来一趟,这些东西回去之后就吃不到了,我今天一定要试一下。结果吃的时候还挺爽的,第二天就开始闹肚子了!搞不好是见客户或谈判的时候发作,就会闹得很尴尬。要是得了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的,搞不好还要在那边住上几天院。
出差出到这份儿上,也算是真够出糗和差劲的了。
4.职场老手教你怎么抢客户的时间
打电话的时候如果碰上对方正在忙,你要怎么办?
很多职场新人碰到这种情况,挂完电话之后就很被动地等着,甚至指望对方能主动打电话过来——因为他刚才说“我回头给你打过去”了。其实,对方给你回电话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除非他跟你已经很熟,或者你对于他来说很重要。不然的话,他一会儿又有别的事情要忙,这一“回头”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可能他“蓦然回首”的时候,你已经不在“灯火阑珊处”了。
你不能抱怨说,这个人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啊?他明明跟我说,开完会之后要给我回个电话的,后来又没有给我回,害我等到晚上八九点!
问题在于,你有时间等,却没有时间再给他打个电话吗?客户不像情侣,他才不会时刻把你放在心上,还有事没事就跟你联系一下,问你忙不忙,过得好不好。有时候,你就要学会把自己当个“贼”,联系客户这种事,“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嘛。
另外,打电话的时候掌握几个小技巧,就可以减少这种意外情况了。
挑别人方便的时候打电话
一是考虑对方的难处,尽量挑对方方便说话的时候打电话。通常说来,上班时间是*合适打电话谈公事的,如果你的事情不是特别急,就可以挑中午、傍晚的时候打,不过要避开人家休息的时间。要是找朋友叙旧,就*好挑晚上或**的时候。
一般说来,你可以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年龄段不同。通常说来,上了年纪的人晚上都睡得比较早,你要跟他们联系,就*好不要超过晚上10点钟。现在不少超过30岁的人也开始注重身体保健,11点之前就要入睡,睡“美容觉”,跟这部分人联系,一定要确保不会打扰到别人作息。给年轻人打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可能每天晚上一两点了才睡觉,这时候联系,对方正精神着呢。不过除非你们已经很熟了,否则*好先发短信询问一下。
二是地域不同。通常说来,乡下人睡得早,城里人睡得晚;小城市的人睡得早,大中城市的人睡得晚;北方人睡得早,南方人睡得晚;内陆的人睡得早,沿海的人睡得晚。当然,这是泛指一般情况,你要跟什么人联系,*好先了解一下他的情况。你不能自己在广州high到晚上一点钟,忽然心血来潮给河北某个小城市的人打个电话,希望他还跟你一样不眠不休的。
另外,别忘了我们是一个疆域辽阔的**,但是通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上海人快要吃午饭了,可能新疆人才吃过早饭没多久,尽管大家的钟表显示的是同一时间。所以你跟外地尤其是海外的客户联系时,一定要考虑到时差这个问题。如果双方较难协调一致,可以考虑发电子邮件等更加便捷的联系方式。
三是工作性质不同。有些人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熬夜或者倒班,像记者、司机、保安等,都是如此。跟这部分人联系,你就得根据预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
像我那几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就是这样,早上给他们打电话,几乎没人接听,他们都习惯了熬夜,晚睡晚起。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是从中午开始的,醒来后,早中饭一起吃,然后下午开始找选题、开会讨论,到了晚上,可能又是一大群人在写脚本了。还有就是**经常找不到人,因为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们又到处找选题去了,倒是周一周二的时候比谁都清闲。要是跟这些人联系,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性质,是很难联系上的。
学会预约时间
如果对方正在忙,或者没接到你的电话,那你就可以采用预约的方式。
比方说早上10点钟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对方正在开会,你便可以这么说:“那您先忙,我12点的时候再给您打过去,好不好?”预约时间一定要尽量准确,少用“待会儿”、“回头”、“稍候”、“下午”、“过两天”这些字眼,这样双方才会心中有数。到了约定时间,你再打过去,哪怕对方还是不方便接听,也会客气许多,因为这是他答应你了的,要么会很客气地听你说完,要么心存歉意,办完事情之后就给你回电话。
跟人预约时间之后,一定要守时。因为很多人答应什么时候跟你联系,可能能跟你交流的也就那几分钟,过了那几分钟,他又要忙别的事,没空理你了。
我以前就犯过这种错误。有一次,我打电话给一个大学老师,想请他帮忙办理某件事,结果他开了一整天的会,特别忙,说好晚上10点钟我再打给他。由于事情比较重要,我比较兴奋,不到10点就打了过去,结果他还没处理完,让我5分钟后再打。我便去外面走走,结果一走,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再打过去的时候已经10点10分了。对方接到电话后很是生气:“不是跟你说好10点钟的时候打过来吗?我现在在机场,要到上海开几天会,待会儿飞机就要起飞了,要不等回来后再说吧。”一次机会就此错失。
其实并不是这位老师苛刻,而是我不够守时。工作这些年来,我也吃过别人不守时的亏。有一次,我下午约了两个客人,一个是下午一点半到我单位来,另一个是我们下午四点钟在国贸附近见面。见完这两个客人之后,我晚上七点还要赶去另一个地方,晚上九点回到家中上网给领导发份报告。
不料,下午那个要来的客人迟到了半个多小时。考虑到她来一趟不容易,我便继续等她。结果,事情谈得很匆促,我便不得不出发,赶往下一个地方了。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关键是我后面所有的安排全部被迫推迟,无一例外地迟到了。
这里面有我的原因,比如说事情安排得太紧,没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但是有人不守时也着实让人头疼。有时候,有个客户赶不上了,就要当机立断,壮士断腕,否则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事情都做砸了。
你去参加一家单位的面试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迟到固然不好,早到也未必是件好事。用人单位为什么通知你早上10点到?可能考官9点多的时候还要开会,也可能是他还在面试另一个人。总之,如果是到对方住所或单位去,*好是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早到的话,也以早5~10分钟为宜,不要以为提前到达,“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就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时间和时机都是抢出来的
除了以上两种,我个人更喜欢的还是第三种:抢时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打电话给对方,不见得有多少事情需要详细沟通,可能也就是一两件事情需要他表一下态或确认一下。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会学会“抢”对方的时间。时间即**,很多商机就是这么“抢”出来的。
比如说,有一次,我需要打电话跟北京一医院的一个主任医师确认两件事情,可是他那天早上特别忙,一接到我电话时就说,当天挂号的病人比规定的多了40多个,估计忙到1点多都看不完,让我下午再给他打过去。
这时,我就说了一句话:“刘大夫,我就占用您一分钟时间,问您一件事就好了。”
对方很是意外,说:“就一分钟?好,那你快说吧!”
我简明扼要地把两三件事情说了一下,让他逐一确认,*后挂上电话的时候,手机显示,只用了58秒!这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我占用他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却办了一件比较紧急的事情,他也只用了几十秒钟就解答了好几个问题。
很多人为什么明明接了你的电话,却告诉你他正忙着,不方便接听?
接了,就说明还是可以说话的,只不过不方便长谈。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斩钉截铁地告诉对方,你需要的只是一两分钟甚至只是几秒钟的时间,先让对方消除顾虑。对方要是答应了,你就快速、简洁地说出你的来意,提出的问题也*好是封闭式问题,对方略加思考,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而不要出道简答题或论述题,让对方考虑半天,再回答半天。
言情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则是走另一种**,你通常可以看到,男主人公追着女主人公跑了好几里地,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你听我说嘛!你听我解释!”对方则不停地说:“我不听,我不听!”但就是没跑远。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形,我都会觉得很奇怪:你有时间重复这句话,干嘛不直接解释呢?解释的话可能只要一句话,倒是强迫对方听花了他十几分钟时间,很莫名其妙的处事方式,很莫名其妙的影视桥段。
所以为了保证事情顺利完成,你有时候大可不必问对方:“您现在是否方便说话?”或是问:“我现在想就某件事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大概需要占用您两分钟时间,不知您现在是否方便说话?”若是**种情况,对方就有可能因为不确定你到底要说什么,需要花多长时间,而与你另约时间;若是第二种情况,他当场解决你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与其花更多时间用来预约,干嘛不用来直接讨论事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