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印度民谚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任性,是孩子的��种不良的性格特点。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1.把握住教育的时机
孩子的心理发展同他们的身体增长一样,是分阶段的,即有一段时间,他们的智力发展得相当快,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较平常大,这可称得上是教育的良好时机:一是孩子上小学时,二是孩子上初中时。特别是刚上初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正可利用他们的追求成人感、成熟感的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这时是启发他们自我矫正任性心理的良好时机。
2.有耐心
欲速则不达。家长不可用自己的任性来矫正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要什么偏不给什么,要做什么偏不让做。这样对着干,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当面可能屈从你的旨意,调过身去依然故我,任性的程度反而更趋顽固执拗。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采取错误的“三部曲”教育模式,即“溺爱——惩罚——放”,后果就更为严重。家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坚持教育,又善于等待。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性行为,不妨先选择一些他们比较容易放弃的要求予以抵制。而对于那些直接拒绝可能导致顶牛的要求,开始时,可以在指出他们要求与行为的不合理性的前提下,有条件地予以满足,并宣布“下不为例”,采取渐进式的方法逐步克服孩子的任性毛病。
3.淡化与转移
就是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与任性表现采取拖延的方法,使其淡化,或把他的不合理行为转移到其他令其感兴趣的事件上去。
4.运用孩子的优点战胜其自身的缺点。培养自制力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有了成人感,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长辈较高评价的心理,鼓励他们自我矫正自己的任性毛病。先是积极引导,如讲自制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性,讲英雄人物自制的故事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我约束、自我矫正的表现,便及时肯定,加以强化,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制力。
5.培养孩子的理智感
家长要用生动的事例给孩子讲什么要求是对的,什么要求是错的;什么要求家长可以满足,什么要求是不应该满足的,或是家长无法满足的。从思想品德方面跟孩子讲道理,使他们自觉地用理智来战胜自己的任性。孩子懂的道理多了,知道不应该执拗地去做不应做的事,渐渐地就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
6.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时,家长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是否任性,自身的理智感、自制力如何。特别是在处理同孩子的关系时,要以理服人,不能蛮不讲理。不让孩子做的事,家长不但不做,还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孩子也会变得讲道理,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
7.家长意见保持一致
如果实在不能达成一致,则宁可放弃当时的管教,事后再作处理。如明知爷爷奶奶会唱反调,就干脆等他们不在场时再处理这件事情。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