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错位的人性之爱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让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爱,是人类文明中*美好的东西之一,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则更是为人们称颂了世世代代。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了父母给予的爱,就可以活得更加温馨、更加充实、更加幸福,反过来,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源泉,更是带来快乐的天使。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孩子在家长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使得父母从孩子一降生开始,就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以*大程度的爱,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来自父母的爱更是格外浓厚。
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将完全的生活**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想法绝无反驳,对孩子能够完成的工作一律包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大程度地表现出自己对子女的爱。
然而,当我们的家长对子女在经济上极度偏重,在情感上过度依赖,在生活上过分优先的时候,却在无意中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这些长期处于溺爱中的孩子,由于受到天长日久的格外“优待”,从而在心目中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的**主人。
由于有这种错觉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娇气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上人性自傲,在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怎样剥皮吃熟鸡蛋,因为剥鸡蛋皮的工作从来都是父母代劳的。
一个7岁的孩子,屡屡花钱雇用同学来为自己写作业,代替自己值日。
一个已经升人大学的男孩,盖的被子竟然有四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会自己洗背面,而是由母亲每个月来取走一层,洗好后再来为其换上。
在一个小学二年级区区30人的班级里,每天上学由专车接送者,竟然达到了28人之多。
一位处于花季之中的女孩,只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会的愿望,便从高楼之上舍生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甚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而这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无不反衬出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给予孩子的人性之爱,由于欠缺了*重要的成分,已经在悄然之间错位,而这种错位的爱,正是造成**广大中**庭教育失败的原因。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探寻的开始——对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言,其真正的精髓究竟应该是什么?
2.爱的精髓
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蒙台梭利
对于爱的精髓,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存在着自己的理解。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就在于真心付出,以自己对子女的怜爱之心,作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在有些家长看来,爱的精髓意味着全力以赴,以自己的全部能力,来满足孩子的种种需要,尤其是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欲望。
其实,当我们透过这些说法,看到万千中国父母奉献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庭教育上出现的重大缺失:
所谓爱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它只是一种爱的正确表现形式而已。从家长的职责来说,*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便已经将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环境中得到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在一个家庭中,爱的正确表现形式应当是在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由此促生出一个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孩子。
这样看起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爱绝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也就是说,一份高质量的爱,足以令孩子受用终身,反过来,一份欠缺精髓、漫无边际的溺爱,只能令孩子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畸形发展。
然而,就当下中**庭教育的现状来看,能够做到“正确去爱”的家长实在是少之又少,由溺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就中国而言,在过去的时代中,每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都极其匮乏,家长为了生活而奔波,从无闲暇顾及子女,甚至于子女也不得不帮助父母来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在*近的20年里,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曾经在少年时代饱尝困苦的一代人,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父母,由于这一代父母品尝过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苦难,因此便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再为此受折磨。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难认真地思考,如何理智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难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长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家长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屈从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办一切事务。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落人这样的怪圈时,其本质就不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爱,更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家长在为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贫穷与苦难做补偿,这样的补偿并不是在自己身上体现,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体现,孩子此时所代表的身份,仅仅是万千家长的化身而已。
这种情势的出现,对中**庭教育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在这种补偿机制的作用下,我们的家长不再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来完成对孩子的培养,反过来,家长们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情绪化特点,由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3.自立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自立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终其一生,可能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对于当下的中国孩子而言,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想要让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必须让孩子从小跟上社会的节奏,从小学会一种“竞争中求生存”的本领。
这也就是说,对于家长而言,其育儿的*终目的之一,就是沿着自强、自立、自主的思路,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所接纳的“社会人”。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达到自立自强的目标不仅意味着完成自身的成长使命,同样还具有社会学与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能够循序渐进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有新生的社会成员作为补充,在这个补充的过程中,新社会成员在完成自立自强目标的同时,也将社会责任逐渐接替到身上,从而达成社会的更新换代。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个道理就更加简单,我们在电视中可以看到,那些新生的幼崽,一生下来就要挣扎着学会自己行走,在一定阶段必须学会自我觅食,这正是自立的*好印证。而假如一个种群繁衍出来的后代,无法做到自我生存,那么这个种群也就自然失去了后续的发展空间,等待其的结果,唯有在不断衰败中走向覆灭。
由此,我们就找到了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是孩子成才的必要前提——自立!
反观当下众多中**庭,由于人性之爱严重缺乏精髓,导致溺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从孩子一降生开始,我们的家长就为其包办一切。于是,就在这种大的氛围下,许多孩子慢慢由反抗逐渐变得顺从,以至于习惯起来,*终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吃苦耐劳的自立精神。
当我们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百般溺爱,形成对子女的过度保护时,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就一点点被消磨,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
在美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之后,家长并不去亲自搀扶,而是任由其自己爬起。当家长去市场购物时,往往拉着孩子任其自己行走,绝没有背、抱的现象出现。而我们的家长则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事事包揽,小到一粥一饭、晨出晚归,大到**、就业、结婚,这两种教养态度,无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这两种教育态度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其素质、能力势必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假如将一个中国孩子与一个美国孩子放在同一个竞争的舞台上,孰胜孰负便很容易判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