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宇宙航行
自从**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全世界已经发射了几千个航天器。每发射一次卫星,就要消耗一支巨大的火箭。珍贵的人造卫星也只能使用一次。这是航天活动代价高昂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在“阿波罗”登月工程完成以后,就着手研制一种经济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这就是“航天飞机”
我们知道,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以极大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飞船的外壳与空气摩擦所产生的热可达几千度,倘若不设法防护,那么人体将被烧成灰烬。然而,飞船航行中所遇到的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条件又何止高温这一项呢?
飞船起飞首先碰到的是超重。这是一种由于加速度的作用而使重力大大增加的现象。假如超重的方向是从头到脚,那么由于血液的重量增大,它必然会流向下半身去。
这样,头部尤其是脑会出现缺血现象。严重时,就会出现视觉障碍,甚至失去意识。
宇宙空间空气极少,接近真空,一般人到了3500米高度以上,就会出现疲劳、头痛、视觉障碍等缺氧症状;超过8000米时,由于气压过低,即使充分供氧,有些人也会出现关节痛和循环障碍等症状。高度达到19千米以上,由于气压太低,血液开始沸腾,没有适当的防护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间飞船一般采用密闭座舱的办法,使座舱内保持人体合适的气压和氧气条件。当宇航员需要出舱工作时,必须穿上宇航服(太空服)。因为高度真空的太空,没有氧气,没有大气压力,宇航员体内的气体会急剧膨胀,液体会迅速沸腾,氧气会从肺部和血液里跑出来。倘若不穿宇航服,人就会立即死亡。
飞船起飞和返回时会遇到高温;但当进入太空之后,夜间则可冷到零下几十摄氏度;在月球表面,还会遇到-160℃的低温。人不仅对高温的耐力有限,对低温的耐力也是有限的,因为人在低温条件下停留时间久了,体温就会下降,当体温降到34℃以下时,就会出现健忘、口吃和空间定向障碍。低于27℃,即会冻僵和冻死。
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保证空间航行中人体的**健康和良好的工作效率,太空(空间)医学便应运而生了。
航天飞机
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一阵轰鸣声中飞向天空。它飞得真快,比声音的速度要快20多倍14月14日,它按计划回到了地面,航天飞机上的两位宇航员受到热烈欢迎。
航天飞机,顾名思义,就是能进行空间飞行的飞机,以区别于航空飞机。它像火箭一样垂直起飞,冲出稠密的大气层,进入绕地球转的运行轨道,成为一载人飞船;在宇宙空间进行了各种科学活动之后,又能像飞机一样,重返大气层,靠惯性滑翔飞行,然后在机场跑道上水平着陆。所以,航天飞机是火箭和飞机的结合。
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轨道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整个看起来,就好像一架飞机竖挂在坚持在三个大圆柱子上。样子像飞机的部分就是轨道器,是航天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全长37米,空重68吨。整个轨道器由三段组成:前段是发动机,然��是机翼和尾翼。它所运的货物不是从舱门装进去,而是从货舱可分开的顶部舱盖吊装进去。它能把重达29吨的有效载荷送到地球轨道,还能把14.5吨重的货物带回地面;可把7名,甚至多达10名乘客送入地球轨道。轨道器完成任务后,返回地面,进场检修,又可待命再次起飞。外挂燃料箱是专门为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提供燃料用的。燃料烧完后,便和轨道器分离坠毁,不能重复使用。两台固体火箭助推器,是用来帮助轨道器克服地球巨大引力的,它在起飞后2分钟的时间内将轨道器助推到离地约50千米的空中,然后与轨道器和燃料箱分离,用降落伞在发射场附近的海上溅落,由船只回收,检修后再用。
航天飞机作为往返于空间的运输工具,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显著的优点。它垂直起飞,水平降落,同时还能在空中横向飞行。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进行多次空间机动飞行,以完成各种交会、捕捉等任务。它能处理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具有较高的**飞行能力。它能够提供优越得多的力学环境条件,同火箭相比,人或货物受到的冲击和振动小得多。因此,用航天飞机在轨道上布置的各种卫星,可以大大简化设计;即使是航天飞机上的乘客,也不必经过严格挑选和特殊训练,上天工作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生等,只要经过一段训练就可参加飞行。
航天飞机在任务完成以后,退出轨道,靠滑翔返回地面机场,着陆速度与一般超音速飞机差不多。不过,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时速度极高,与空气摩擦产生高热,所以对机体表面覆盖的隔热材料,要求很高。
航天飞机经过一次飞行后,可能被陨石和气动加热弄得满目疮痍。但经过整形修理后,可以焕然一新,再进行下次飞行。每架航天飞机,司以重复飞行100次以上。
航天飞机的“盔甲”
航天飞机既像火箭一样能垂直起飞,像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在进入大气层时又能像飞机那样水平着陆,这一特点对航天飞机外壳防热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多种苛刻的要求:既能经受进入大气层时,由于机身同大气剧烈的摩擦所产生的一千几百摄氏度的高温,又能经受在轨道运行时从121℃到-156.7℃的温度交变,还能重复使用100次以上,具有优异的隔热、防水性能和非常小的密度等等。
为解决航天飞机外壳的防热,如果采用导弹或飞船头部或裙部用的那种防热材料,它的耐高温性和防热性能倒是绰绰有余,可惜在进入大气层时,这种材料大部分都烧蚀光了,剩下的也是一触即碎的烧焦碳层,更不用说它的密度太大这一弱点了。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采用几种材料复合的办法,使其各施所长,以适应航天飞机防热的要求。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探索,一种结构独特、功能多样的防热瓦终于诞生。
这种防热瓦实际上是一种纤维隔热材料和特种陶瓷涂层的复合体。它的基体是高温氧化物(二氧化硅或莫来石等)陶瓷纤维。为了使它成型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先要把陶瓷纤维用一般陶瓷的成型工艺制成毡块,再经浸渍胶黏剂后在1000多摄氏度烧结成材,然后按需要的尺寸切成瓦。的重量很轻,还不到普通耐火砖的1/15,因为瓦内含有90%~95%的气孔。这么多的气孔也大大地提高了瓦的隔热能力,比一般耐火砖高5~10倍。为了赋予它防水防潮的性能,又具有独特的辐射散射本领,在防热瓦的表面又加涂了一层致密的特种陶瓷或玻璃质涂层,涂的原料通常用硅化硅或硼化硅等多种既耐高温、热辐射率又大的物质。这层涂层虽然很薄,但神通广大:一是能有效地防水防潮,二是能增加瓦的紧固性,三是能把85%~90%的入射热能再辐射到空间去。这样,剩下的10%~15%的热也几乎都被95%的都是气孔的防热瓦所隔绝。因此,当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受到一千几百摄氏度的高温时,机内温度也不会明显升高。
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表面各部位的温度具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能在不同温度下使用不同的防热瓦。整个机身外壳需要防热的面积大约有1100平方米,其中除头锥帽和机翼前缘等40平方米的部位温度*高(1400℃~1500℃以上),需要用碳-碳复合材料做防垫壳以外,其余部位表面均要铺覆上不同种类的防热瓦。在机身下腹部表面等部位,其*高温度可达1000多摄氏度,需采用高温防热瓦,铺覆面积大约400~500平方米,共需2万多块防热瓦。在机身侧面和垂直尾翼的表面,温度比下腹部要低些,通常采用中温防热瓦,铺覆面积约200~300平方米,共需7000多块防热瓦。在机身和机翼的上表面,温度不到400℃,通常用低温防热瓦的铺覆面积大约300多平方米,需要几千块防热瓦。
走进宇航发射场
宇航发射场是卫星和飞船起飞的基地。目前世界上共建有十几个发射场,共发射了几千个航天器。***的宇航发射场要数肯尼迪航天**,举世瞩目的航天飞机就是从这里起航的。
肯尼迪航天**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总面积为350平方千米,如果包括210平方千米近海沙滩,整个场区占地560平方千米,**拥有20多个发射阵地,它们是美国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重要场所。
航天飞机发射台位于该**39号发射阵地,是整个**发射阵地中规模*大,地面设备*完整的发射阵地。39号发射阵地主要包括一座总装测试大楼,2个发射阵地,1个发射控制**,3个活动发射台,2台专用运输车,1个活动勤务塔,1条**航天器运输行驶的特殊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