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30年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如何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如何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超出**储蓄能力引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解决“钱少”的问题。30年前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用“改革开放”帮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改革开放30年来,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景象已变成为繁华似锦、百业兴旺的美丽画卷。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至200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至249529.9亿元,翻了68倍;国民经济平均增速9.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81元增至18934.0元,增长了49倍;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至21737.3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至1.53万亿美元,增长了9000多倍。30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面对的是“钱多”的问题。有经济学家将其概括为“五多”,即储蓄过多、外贸顺差过多、投资过多、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多(樊纲,2007),并认为这“五多”造成了我们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围绕这过多的原因,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是我们生产钱的能力过强即投资太多,生产能力过剩;有的认为是我们的消费太少即消费不足论;有的认为是储蓄太多即储蓄过多论;有的则归因于外部,认为是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冲击造成即所谓外部冲击论。其中主流经济学家的看法是,我们的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太大、外汇储备太多是因为我们的投资太多、生产能力过剩,而投资太多是因为消费太低、储蓄太高。其理论逻辑是:消费过低→储蓄过高→投资过大→生产能力过剩→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此,要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必须控制投资,降低储蓄,扩大消费,减少出口。依据这种政策主张,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强调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强调扩大消费,强调降低储蓄,强调压缩出口减少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