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闻报道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闻报道学

  • 作者:桑义燐
  •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358903
  •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 页数:417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第四,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新闻报道失实,是一种顽症,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新闻理论素养不高,对新闻真实的特点和要求认识模糊,混淆了新闻与文学两种真实、两种写作手法的界限。认为新闻报道要写得生动,要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就应“适当虚构”,“完全真实,不可能获得文学性。”认识上进入误区,实践上必然失误。这是当前造成新闻报道不完全真实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写作幼稚的表现。历史实践早已证明,完全真实地记事,照样可以作到生动形象和富于文学性,而且可以获得很高的文学性。从先秦史籍、诸子百家的著述,到秦汉以来的史传作品、记实散文、笔记,比如“四书五经”中的记实作品,《史记》、《汉书》、《三国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等,都是举世公认的,既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光耀千古的艺术瑰宝。问题在于是否掌握了这种高超的既真实又艺术的写作技能。要提高新闻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不是靠虚构掺假,而是提高写作艺术水平。
    ——采访不够深入细致,所获得的素材不全面、不真实、不完备、不细致,不是**手材料。因而常常作出片面的或错误的判断,造成报道失实。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正确的题材的**手段。记者应当深入信息发生现场去观察,去体验,去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去捕捉**手材料,去核实各种材料。但是,有些记者不是这样,而是泡在会议上,呆在办公室里、宾馆里,通知采访对象“上门服务”。浮光掠影,粗枝大叶,所获得的材料往往是第二甚至是第三手的材料。而且常常是不齐全、不完备,缺乏具体情节和细节的,甚至是片面性的不真实的材料。依据这样的材料,难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真实地报道新闻信息。
    ——思想品格、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沽名钓誉,汲汲于私利,缺乏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精神。随风转舵,曲意逢迎,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坚持真理,不敢报道事实真相。甚至搞什么“关系稿”、“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这是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甚或是非颠倒的根源之一。提高记者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忠于事实、忠于事业、忠于真理的精神,培养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品德,是杜绝新闻失实的重要一环。
    ——缺乏广博的知识。由于知识不足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导致失实。有位记者报道新产品运动跑车,在介绍变速装置后飞轮时写道:“后轴上变挡飞轮有大小多个。想快,就换到大飞轮上,虽然蹬起来吃力些,但行走如飞速度快。想悠哉游哉,就换到小飞轮上”,云云,刚好弄颠倒,失实了。这是无知想当然造成的。只要亲临工厂去看一看,问一问,骑一骑,核实一下,无知是可以弥补的。奇怪的是,这一报道一路顺风闯过“五关”,终于广为新闻媒介刊登和播送。直到受众纷纷来函批评,才恍悟。这说明层层关卡、各级编审都缺乏知识。新闻报道面对整个社会,涉及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熟悉、知道前沿、**、热点在哪里。对自己从事的某一方面的报道,要知之较深,要弄懂,力求成为专家型记者。不然,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

    “扩大、稀释、填补”,是弄虚作假的伎俩。有人说:“当作者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大量阅读了有关材料以后,所了解的素材某些环节仍然不具体,……他是有权利用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对素材作必要的扩大、稀释和填补工作的。”而且说这和新闻的真实“并不矛盾”。
    怎么会不矛盾呢?新闻报道,包括历史记事等所有记实文体,都必须完全真实。什么时候赋于过作者“有权”进行一定限度的“虚构”呢?
    所谓“扩大”,就是扩大事实。只要认为“不够具体”,不够充分,就“有权”扩而大之。七分成绩不够,可扩大为十分;五分缺点不足以否定他,可扩大为十分。这是虚构。
    “稀释”,原是化学名词,意为溶液中加入溶剂使浓度变小。在这里是加油添醋的意思,使材料更加符合作者的胃口。“稀释”词意很明确,不是解释,也不是烘托,是无中生有地加进去什么,改变事 实原状。这也是虚构。
    “填补”,顾名思义,凡材料不完备的,缺胳膊少腿的,欠缺细节的素材,可以填补。有人说“可以装上假肢”,这显然也是虚构。
    这种“扩大、稀释、填补”的作法,实际上是文学的虚构夸张、集中缀合的手法,改头换面地移植到新闻报道中来。这与新闻的真实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在这些提法前面冠以“适当的”、“一定限度的”等限制词。但是到底虚构多少,掺假掺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当的”、“一定限度的”呢?是40%,还是30%,这个度谁都难以控制。“蝼蚁之穴可溃干丈大堤”,掺假虚构的大门是开不得的,我们的教训已经够多了。70年代中日恢复邦交之后,有一篇追记抗日时期我八路军从战火中抢救日本孤儿,并送还日军的报道,叫《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还刊登了当时聂荣臻司令员和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引起中日两国群众的关注。日 记者根据这一报道,很快找到当年被救的“小姑娘”,并被邀请来我国访问,聂荣臻元帅接见了她。这篇报道由于写得生动形象、真切感人,被评为全国**报道。但是,报道中掺了假,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战士攻克车站时抢救孤儿的细节,战士如何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听到着火的站房里日本小姑娘凄厉的哭叫声,又怎样冲进浓烟烈火,抱出哇哇啼哭的孤儿。这些全是虚构填补的。事实是:记者曾寻访过三四十年前抢救这位小姑娘的人,以了解详情。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在战斗中牺牲了,有的已过世,从战士、班长、连长到团长,当事人一个也未找到,抢救的情节和细节,当然无从知道,全是作者虚构“填补”起来的。这在国内外影响很坏。日本反映强烈。因为当时日本报道过。核实之后,日本新闻界对此发表看法说:“中国的报道令人迷惑不解。”一位日本新闻界朋友坦率地指出:
    像写小说一样细腻地写他们不可能看到,也不了解
    的诸如战火中救孤之类的细节,虽然看上去很生动,但并
    不感人。相反,可能产生坏的效果,失去读者的信赖。
    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掺假,等于欺骗受众,会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威信。对新闻报道来说。不论什么理由,任何虚构都是没有商榷余地的,应当完全杜绝。
    第四,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新闻报道失实,是一种顽症,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新闻理论素养不高,对新闻真实的特点和要求认识模糊,混淆了新闻与文学两种真实、两种写作手法的界限。认为新闻报道要写得生动,要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就应“适当虚构”,“完全真实,不可能获得文学性”。认识上进入误区,实践上必然失误。这是当前造成新闻报道不完全真实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写作幼稚的表现。历史实践早已证明,完全真实地记事,照样可以作到生动形象和富于文学性,而且可以获得很高的文学性。从先秦史籍、诸子
    百家的著述,到秦汉以来的史传作品、记实散文、笔记,比如“四书五经”中的记实作品,《史记》、《汉书》、《三国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等,都是举世公认的,既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光耀千古的艺术瑰宝。问题在于是否掌握了这种高超的既真实又艺术的写作技能。要提高新闻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不是靠虚构掺假,而是靠提高写作艺术水平。
    ——采访不够深入细致,所获得的素材不全面、不真实、不完备、不细致,不是**手材料。因而常常作出片面的或错误的判断,造成报道失实。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正确的题材的**手段。记者应当深入信息发生现场去观察,去体验,去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去捕捉**手材料,去核实各种材料。但是,有些记者不是这样,而是泡在会议上,呆在办公室里、宾馆里,通知采访对象“上门服务”。浮光掠影,粗枝大叶,所获得的材料往往是第二甚至是第三手的材料。而且常常是不齐全、不完备,缺乏具体情节和细节的,甚至是片面性的不真实的材料。依据这样的材料,难以正确地反映客
    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真实地报道新闻信息。
    ——思想品格、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沽名钓誉,汲汲于私利,缺乏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精神。随风转舵,曲意逢迎,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坚持真理,不敢报道事实真相。甚至搞什么“关系稿”、“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这是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甚或是非颠倒的根源之一。提高记者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忠于事实、忠于事业、忠于真理的精神,培养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品德,是杜绝新闻失实的重要一环。
    有着广泛性和公开性。新闻媒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记者采访的目的是采集广大群众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群众,需要各种各样的天南地北的信息。因此,记者采访的范围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无限的广泛性,。记者采集的信息,除个别的不宜公开,提供有关部门内部参考之外,都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都要制作成新闻作品公诸于世的,其它调查研究则不一定。
    ……
    目录
    序 宁树藩
    绪 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报道学
    **节 时代的呼唤
    第二节 新闻报道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报道学
    总 论
    **章 新闻报道是信息的载体
    **节 什么是新闻报道
    一 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
    二 新闻报道是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
    三 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
    四 新闻报道技能是记者的基本功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 新鲜—新闻报道的个性
    二 真实——新闻报道的生命
    三 简短——新闻报道的体式
    四 生动——新闻报道的风格
    五 引导——新闻报道的目的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技法
    **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别和特点
    一 新闻报道体式的产生和发展
    二 新闻报道的类型和特点
    第二节 新闻报道题材的特点和采访
    一 新闻报道题材的特点
    二 新闻题材的采访
    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技法
    第三节 新闻报道的构思艺术
    一 炼材,发掘题材的特异性
    二 炼意,提炼新鲜深刻的主题
    三 构思,制定表达主题的蓝图
    第四节 新闻报道的结构技巧
    二 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
    二 新闻报道的结构技法
    第五节 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
    一 新闻报道表现手法的特点
    二 新闻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
    体现——用事实说话,化抽象为具体
    写真——刻画事象,用新闻形象说话
    比兴——托物赋形,化无形为有形
    求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