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大量数学课程,就是这样的一桶水。本书是这桶水的一部分,一个中学数学教师*直接使用的一部分。
本书定名为《中学代数研究》。早些年,通用的名称是《初等代数研究》。我们觉得这个名字不甚确切,请看大百科全书对“初等代数学”的界定:
“初等代数学,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的理论和方法;更确切点说,研究实数和复数和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的理论和方法。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它的**问题是实或复系数的多项式方程(或称代数方程)和方程组的解(包括解的公式和数值解)的求法及其分布的研究,因此它也可简称方程论。”(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第111页。)
回顾我国1949年以前的中学数学课程,中学里设置的代数课程,其核心内容就是上述意义的“初等代数”。简单地说,中学里的代数学“以方程为纲”。翻开译自美国数学家Fine所著的《范氏大代数》,*高水平的内容是“高次方程式论”。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数学教学全面学习前苏联,中学数学课程改为“以函数为纲”。方程的教学要求随之降低:只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高次方程式论全部删去。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中学代数”体系,主要内容有:数和数系,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这显然超出了上述的“初等代数”的含义。进入21世纪之后,中学代数的内容又有了变化。2002年公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必修课部分新增加了“算法”,选修课中的代数内容则更加广泛。由此看来,“中学代数”不同于“初等代数”,中学代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本书定名为《中学代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