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考古学家对于南方地区诸农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比起北方地区来要逊色得多。因此,对于南方地区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研究,也远不如北方地区那么深入。 三、农耕兴起后的社会生产与生活 植物栽培与动物驯养的发生,是人类历史上继狩猎和采集之后的又一重大事件。从搜掠食物到生产食物这一革命性的转变,导致文化急遽发展,引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使史前居民由采集狩猎者变为衣耕者,使他们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
是什么原因让史前居民放弃了原来从自然界攫取食物的生业,而去从事需要消耗许多能量的食物生产?历时一个多世纪对食物生产起源问题的探索,至今还没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吸引着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农史学家、植物学家们。
植物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存在着几个独立发生的区域。中国北方地区是世界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已为世界所公认。稻作农业起源**在南亚还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是近几十年来*为引人瞩目的问题。目前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距今约1万年的人工栽培稻种,比已知印度西北部发现的*早的人工栽培稻种提早了约2 000年。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应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适于栽培的野生稻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地都有分布,这样,栽培稻也就可能在许多地方较早地独立发生,中国的栽培稻和印度、东南亚等地的栽培稻应当源各有自。中国南方地区史前栽培稻年代*早的遗存*先发现于长江地区,根据考古发现,以往认为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业的起源**,从这个**逐渐向四周扩散。近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年代更早的栽培稻遗存。考古学家们认识到,中国的稻作农业起源不必只有长江下游地区一个**,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都应当是重要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稻谷遗存,目前主要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些稻谷遗存,有些是腐朽或炭化的稻谷和稻草,有的则是把稻谷壳、稻草作为陶土中的羼和料制造陶器,而更多的是把稻谷壳和稻草作为建筑辅料掺杂在房屋墙壁或地基的泥土里。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居住区内发现的大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叶杆堆积,厚约0.2~0.5米,*厚处可达1米多。堆积中的一些稻谷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外形,颖壳上的稃毛分布均匀,排列较整齐,长短也较一致,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经鉴定,这些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