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交流和借鉴、综合与继承是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科学研究部分地以前人的成果和今人的协作为条件,而这种成果和协作主要表现为文献信息。对创造性科学劳动而言,文献信息如同催生新生命的种子所根植的土壤。牛顿正是在伽利略和开普勒总结的力学定律基础上继承和借鉴,综合和发展,才达到经典力学高峰的。有研究��曾作过如此描述:农业社会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源,工业社会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原料,而在信息化社会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将集中在知识和信息上。当21世纪逐渐掀开信息化社会的面纱时,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就像材料和能源一样,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和财富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研究的竞争,都将以信息的竞争为前奏。许多科学家和文献信息学专家一再表明:不会获取文献信息精品将对科学研究造成损失和失败;不会获取有用的文献信息,将让科研人员在五光十色的科学世界面前困惑和无奈。地上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世上共识的人多了,便有了真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观念、意识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科学文献信息种类和数量迅猛增长,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国际互联网日渐快捷完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不能掌握科学发展前沿信息,不会根据自身研究需要检索和把握文献资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活动,就不可能在科学劳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上刻着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更强调了具备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掌握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至关重要:“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作为一门旨在增强大学生文献信息意识,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的公共课程——“文献检索课”在上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以原教育部1984年[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为标志,“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随后,1985年、1992年、1993年[教育部]**教委陆续发出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创造条件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并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