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孟子的智慧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孟子的智慧

  • 作者:傅佩荣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067330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149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称作“孔孟之道”?孔子身后一百多年的孟子如何在诸侯混战的烽火中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孟子又是怎样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今天的中国人能从孟子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千年之后,孟子的智慧是否依然生机盎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学者傅佩荣先生应CCTV 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与我们分享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孟子的大智慧,娓娓讲述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教育子女、什么是真正的孝、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本书正是根据傅佩荣先生这次讲座精心整理编辑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全书分《孟子这个人》、《教育这件事》、《孝顺很重要》、《修养见功夫》、《人生的快乐》等十个主题,以质朴、平易而又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在各种中、西方历史故事、生活实践的佐证下,带领大家去感受孟子的精彩观点,分享孟子的大智慧,体会孟子思想对现实人生的启示。
    文章节选
    **讲 孟子这个人
    一、孟子的启蒙老师
    孟母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当时各种条件都缺乏的情况之下,却给了孟子*好的教育,孟子日后的成功与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她是孟子的**位启蒙老师。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不难看��来。
    今天谈孟子,很多人都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三”字,在古代是“多次”的意思。也就是说,孟母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曾经多次搬家。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就模仿大人们的样子,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不愿意让孩子学这些,就搬了家。这次搬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就以叫卖为游戏,学着称斤论两、讨价还价。孟母一看,这种环境对小孩子也不合适,于是再搬家。*后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那里的学生们学习读书和礼仪。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就住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孟母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意选择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来熏陶感化孟子。这对孟子的成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作用。
    孟母还注意身教和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孟子。据《韩诗外传》记载:当孟家还在集市旁居住时,东边的邻居杀猪,大概是猪叫的声音很凄厉,小孟子就问,他们为么要杀猪呢?妈妈随口就应了一句,要让你吃猪肉啊。孟子十分高兴,就等着吃肉。妈妈其实是开玩笑啊,说完之后,她很后悔,想到自己一直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怎么可以带头不守信用呢?、为了不失信于自己的孩子,尽管家里经济上十分困难,她还是买了一块猪肉给孟子吃。身教重于言教,母亲以自己的行动示范什么是“言而有信”,确乎比许多言语上的教诲更为有效。
    关于孟子,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三字经》,叫做“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子小时候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儿子逃学,非常生气,就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匹剪断了。孟子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母亲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了。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学得来的,你今天不刻苦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割断的布匹一样,不能成才。”孟子非常惭愧,从此开始专心读书,旦夕勤学。
    后来,孟子成年了,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也结了婚。有**回家,他看到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腿坐着,就很不高兴,甚至产生了休妻的念头。因为这样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守礼的表现,应该是坐在脚后跟上面,有人来了就要上身直立跪坐。孟母问明情况后,责备他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根据礼的要求,‘将上堂,声必扬’,一个人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要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不能直接去观察别人。你自己先没有守礼,怎么可以怪妻子呢?”孟子认识到错在自己,就打消休妻的念头。我们现代人看这个故事,难免会觉得古代的妇女真可怜,在家里一个坐姿或者站姿不对的话就有被休弃的危险。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却能看出孟子的母亲非常明理,也善于培养孟子严于律己、知错必改的品质。
    再后来,孟子已经在社会上很有成就了,他到了齐国,做到三卿之一,就是很大的官了。有**,他心情不太好。母亲一眼就看出来了,问道:“你心情为什么不好啊?”孟子说:“现在齐宣王虽然给了我很高的待遇,却一直不肯实施我的政治主张。我很想离开去宋国行道,但母亲年纪大了,搬迁不便,所以迟迟没有走。”孟母说:“你千万不要因为我而忍耐。我是妇道人家,我守我的礼,相夫教子;你是一个读书人,要以行义为上。我来守礼,你来行义,该离开就离开,千万不要顾念我。”事实上,孟子后来的确离开了齐国。不过孟子在齐国期间,孟母就已经过世了,后来孟子还特地将母亲迁回鲁国安葬。孟子是邹国人,邹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他还是把鲁国当作自己的祖国。
    上面这些小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可靠,但我们可以想见,在孟子人生的很多关键阶段,他的母亲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有人要问了,他父亲呢?孟子是不是跟孔子一样,父亲过世很早,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顺带回答这个问题。
    孟子的家不是单亲家庭。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在《孟子》书中提供了特别有力的证据。
    《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鲁平公准备去拜访孟子,一个叫臧仓的宠臣阻拦说:“您不要去,因为贤者应该表现出礼和义,而孟子没有做到,他是后丧逾前丧,后来为母亲办的丧事,排场超过了以前为父亲办的丧事。”于是,鲁平公没有去见孟子。乐正子问他原因,鲁平公就把臧仓告诉他的事说了。
    乐正子说:“他没有不合礼义啊,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比较年轻,身份是士;后来母亲过世时他做了大官,身份是大夫,父母的丧礼要按照儿子的身份来确定规格,这是古时候规定的,没有什么不合礼义的啊!”
    鲁平公没话说,于是推托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要讲的是他给母亲办丧事时,棺木和衣物太华美了。”
    孟子为母亲所办的丧礼,的确是非常隆重。孟子有个学生叫充虞,负责为孟子的母亲筹办丧礼。办完丧事之后,他也觉得非常奇怪,就找机会请教老师说:“您为您的母亲置办的棺木似乎太好了。”孟子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们一向只是规定棺木的厚度,而没有其他限制。从天子直到百姓,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要这样才算尽了孝心。如果受法令限制不能这么做,就不会称心;如果没有钱财可以这么做,也不会称心。既合法令又有钱财,古人都这么做了,为什么只有我不可以呢?”我们由此知道孟子的原则,只要做子女的有能力,可以给父母做到*好。而且在儒家看来,奉养父母亲,每天都要做,不能当作*大的事;真正重大的事是父母过世的时候,好好办丧事,让他们死后哀荣。
    鲁平公*终没有去拜访孟子,孟子也不怪他。孟子认为任何事情都要看时事所趋,条件成熟了自然就成了,今天没有来,代表条件还不成熟,不需要勉强。这是儒家处事的态度。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知道,父亲过世时孟子已经是士的身份,也就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肯定已经成年了。
    我们之所以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孟子的家庭,不仅因为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原生性的影响,而且可以给当代人一些有益的示。接下来,我们要介绍孟子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大舞台上,到底有什么样的遭遇,有什么样的发展。关于这些,我们要借助于一部赫赫有名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
    二、孟子的知音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谈到孟子的时候只用了两百多个字,但是他写得非常精彩。
    司马迁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驺(zou),通常写作邹,在今山东邹城一带。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要讲辈分的话,从孔子作为儒家**代,到孟子已是第五代了。
    辈分上是比较晚了,但重要的是什么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描写孟子,叫做“道既通”,意思是他把孔子的道完全学通了,这才站出来说要宣扬儒家的思想。
    孟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372至前289年之间,亦即战国时代(前475~前221)的中期。这个时候,在西方,柏拉圈(约前427~前347)已经建立了学院,就是西方的**所大学,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已经建构宇宙观、人生观各种宏阔的思想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马其顿的国王,已经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在中国,诸侯争雄,都希望富国强兵、统**下,争相延请有学问、有见解的人士,为自己提供治国方略。孟子从40岁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学生,到任国、齐国、滕国、薛国、宋国这些**去游说。几年跑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因为这些诸侯国除齐国外都是小国,起不了太大作用。而那些大国呢?像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楚国与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很多**;齐国任用孙膑、田忌这些将军,“诸侯东面朝齐”。这些大国都尽力扩张土地,成为霸主。这个时候孟子带着学生去找这些国君,说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希望他们能施行仁政,可以想见,效果不会太理想。
    孟子52岁时,去梁国谒见梁惠王。梁惠王**句话就问:“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为我的**带来什么利益吧?”他一讲利益,孟子就皱眉头,说:“大王何必谈利益呢?你只要谈仁义够了。”一般人都追求利益,儒家讲的却是仁义,孟子跟国君所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及尧舜与夏商周三代的开明帝王是怎样去照顾百姓的。孟子整个的思想就是设法让你明白,讲仁义就可以取得*大的利益,因为这符合人性的要求,天下百姓都会支持你,仁者**,你将来可以称王。
    ……
    目录
    前言 自信的快乐
    **讲 孟子这个人
    第二讲 教育这件事
    第三讲 孝顺很重要
    第四讲 修养见功夫
    第五讲 仁政有理想
    第六讲 异端要批判
    第七讲 辩论不简单
    第八讲 性善有说法
    第九讲 人生的快乐
    第十讲 “人”能写多大
    编辑推荐语
    傅佩荣**登坛,全新解读《孟子》。只读《论语》是不够的,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现代人*重要的不是快乐吗?
    现代人*缺乏的不是自信吗?
    那么何不向孟子请教呢?
    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
    ——傅佩荣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