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作者小传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挟(Xiè)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搜罗地主**中下层人物,**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喜音乐,雅好诗章,网罗文士,形成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今存诗20余首,皆为乐府歌辞,或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或抒写自己的怀抱。代表作有《蒿(hāo)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及《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文。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近人黄节有《魏武帝诗注》。
故事
建安五年(200)二月,曹操率领3万多人马,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出发,去歼灭围攻白马的袁绍军队。
曹操骑着枣红骏马,沿着黄河北行,沿途看不到一个村庄,遇不到一个农民,田园荒芜,尸骨遍地。这令人目不忍睹的惨景,不免又使曹操回忆起了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