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编教育社会学(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编教育社会学(第二版)

  • 作者:马和民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8129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379
  • 定价:¥47.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作了新的建构。全书共分六编。**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分“教育社会学导论”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两章。第二编:教育行为论,分“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和“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两章。第三编:教育活动论,分“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两章。第四编:教育组织论,分“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两章。第五编:教育制度论,分“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三章。第六编:教育功能论,分“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和“教育与**发展”三章。
    整体而言,修订后的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实用性。在内容组织上,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以及问题之间都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层次;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通俗简约;在材料取舍上尽量典型有趣;在数据选取上力求科学可靠。
    文章节选
    **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事实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同时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各种似是而非的结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复杂的教育事实中找到主要的东西,认识他们的规律性。教育社会学研究要尽量保持“科学性”,依赖于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基础。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方法论不是方法本身。主要指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涉及对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体系的整体理解。方法指的是收集资料的研究技术或工具。例如,自然科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各自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不使用民意测验,后者不使用显微镜。另一方面,两者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是程度差异而非种类差异。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察,教育社会学者采用参与观察,本质上还是同一种观察技术。方法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层为认识事物的共同规律、一般特性的哲学方法,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第二层为认识某类事物的规律与特点的学科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范式”;第三层为获得认识资料的具体方法论规则,其核心是“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具体包括多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此对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也包括三个层次。
    ……
    目录
    **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三、社会学化时期
    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
    二、现场法
    三、隐蔽法
    四、人种学研究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
    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节 课堂的结构
    一、课堂的时空结构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
    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三、课堂控制的方法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
    一、课程的研究传统
    二、课程的分析模式
    三、课程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
    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
    三、生活经验的影响力研究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一、班级正式结构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三、社会网络分析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三、班集体的建设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
    二、经济转型期**的教育特征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三、**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
    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
    第四节 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
    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
    三、种族、性别、语言与教育机会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节 教育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二、教育问题的含义
    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四、失范性教育问题
    五、标签性教育问题
    六、过程性教育问题
    七、失误性教育问题
    第三节 教育不平等问题
    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
    三、教育公平问题
    第四节 学习压力问题
    一、学习压力的概念
    二、学习压力的影响
    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第五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一、国外的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概述
    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三、教育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一、社会化理论
    二、分配理论
    三、合法化理论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节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媒介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
    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与教育
    第三节 教育与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指标
    二、教育与生活水平
    三、教育与生活质量
    第十四章 教育与**发展
    **节 教育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模式与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
    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三、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全球化与教育
    一、全球化理论的出现
    二、教育的全球化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