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火成论
1740年意大利威尼斯修道院院长莫罗首先提出了与水成论完全对立的火成论。莫罗认为,摩西洪水在地质学上并不是重要事件,高山上存在着的水生动物的化石现象也不能用远古的洪水来说明,而只能用火山的作用来解释。他认为,原始的地球有一个光滑的实质表面,被不深的淡水覆盖。由于地下火的作用破坏了地球的表面,使陆地隆起而升出水面,同时把地球内部的物质如粘土、泥沙、盐等排放出来,在地表上形成新的地表。所以岩层是由一系列火山爆发产生的熔岩流造成的,每一次火山爆发都把那里的动植物埋葬在新形成的地层中,所以才有后来发现的化石。埋有动植物化石的地层因陆地隆起而出现在高山上。这一火成论被大多数考察过火山的地质学家所认可。1763年,法国地质学家德马列斯特作了实地考察,他顺着玄武岩追索到火山口,证明玄武岩是岩浆岩;而不是水成岩。1795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在他的《地球论》中发展了火成论。赫顿在考察地质现象时提出了一个原则:地球的历史必须以现在在地球上仍然起作用的,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解释,而不应该借助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他指出,在科学中一切现象都必定表现为不受超自然力量影响的自我控制系统。
水成论和火成论各自强调一个方面,都不符合辩证法。事实上,地球岩石中,既有水成岩(沉积岩)又有火成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赫顿指出地壳因火山爆发而隆起形成山脉和陆地,岩石风化被河水带入海洋沉积在洋底形成沉积岩。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停运动而又无限可分的”。这原本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发现和结论,但它又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深刻的理论根源。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教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发明、实践和总结而筑成的知识体系。它渗透和包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用和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的发展历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刷新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富,而且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科学修养已成为现代���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在当今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在人才素质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创造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形成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在日趋激烈地竞争中的制胜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