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文艺鉴赏,必须在心灵上“复制”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这种“复制”,不仅求其外部特征、外部细节的鲜明真切,而且要从对象的精神底蕴上去把握艺术形象,赋予它以生命和灵魂。例如我们欣赏罗丹的《巴尔扎克》纪念像。罗丹从1891年开始,前后历时7年,才完成这座雕像。为了从精神和感情上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罗丹重读了巴尔扎克全部重要著作,搜集了有关他的举止、容貌的描写、记载和画像,研究了法兰西剧院中巴尔扎克的半身塑像,��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观察当地的自然风光,到都尔云探究巴尔扎克喜欢描写这个地方的原因。当罗丹从精神、气质上掌握了巴尔扎克后,又从外形上进行研究,找了许多身材容貌与巴尔扎克相似的模样,先塑成七个姿态不同的裸体人像,再根据别人铜版画的形象塑成一个巴尔扎克,又找来巴尔扎克写作时喜欢穿的僧侣黑袍,披在裸体人像上。这样,终于雕成了巴尔扎克纪念像。在这尊雕塑上,罗丹完全摒弃了一般纪念雕塑表面的匀称与庄重,着力表现了巴尔扎克的灵魂、精神,表现了这位伟大作家丰富、沸腾的内心世界和敏感而容易激动的艺术气质。罗丹雕塑的是晚年的巴尔扎克,他整个身躯裹着睡衣,头发披散,像一个踯躅着的幽灵,在深夜中独自举步;虽然是举步,但他真正的活动似乎全部集中在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幻境之中,一切都很安静,但他的思维却异常的活跃。这是一尊形神高度统一的雕塑,我们欣赏它时,如果不能在内心真正复活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气概与灵魂,就无法深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鉴赏者不仅要在自己的心灵中“复活”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要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形象记忆,来丰富、补充、延伸、扩展艺术形象。由于鉴赏者在理解、认识、经验、修养上的差异,他们在心灵上呈现的艺术形象也就有所差别,因此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①的说法,但这种创造又总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受原作的规范与制约。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雷欧提斯,也不是克劳狄斯,更不是奥菲丽娅。
就文艺创作来说,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他们反映的生活未必完全吻合,他未必就完全理解了他所要反映的生活;就文艺鉴赏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