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周国平的散文很受女性读者的喜爱。我以为,这和上述所说他喜欢与读者做情感交流这一态度有
关。这一态度决定了他和读者的平等地位。对于心灵越来越封闭的现代人来说,情感的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它几近**。现在有一位作者,能无拘无束地、彻底敞开地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想法坦率地
表达出来,当然会获得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在感情上的认同。在“爱者的反思”、“闲文或时文”、“自序
和访谈”这几个部分中,作者既自话自说,又像是和朋友侃侃而谈,那份通脱和自由,那种极为开放的心态,
确实能够引起读者欲加入其中与之进行彻夜长谈的愿望。 投向朝圣之路的目光
刘丽华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这是周国平经常用来自喻和自勉的箴言。在他的散文里,哲学化一直是突
出的风格,他试图用一副形而上的眼光,对诸多问题做一番反省,以使思考具有力量,以使生活充满意义,以
使散文具有深度。
周国平又不是仅仅面向**关怀的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他也格外关心,并从哲理高度与读者亲切交流
。这一特点在《各自的朝圣路》中依然保持了下来。《论自卑》一文就很有代表性。他将自卑分为面对上帝的
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分析自信与自卑的不同价值,自卑与自信及其与自大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条件。然后,
他并不独断地概括道:“也许可以说,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这样的论述非常普
遍地存在于有关爱情、婚姻、环保、自然、技术与人的关系等困扰着现代人生活的问题中,也体现在诸如疾病
、年龄、交友、书信、写作等个人琐事的絮语中。
对于心灵越来越封闭的现代人来说,情感的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有一位作者,能无拘无束地、彻底敞
开地将人人心中皆有的想法坦率地表达出来,当然会获得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在感情上的认同。在“爱者的
反思”,“闲文或时文”,“自序和访谈”这几个部分中,作者既自话自说,又像是和朋友侃侃而谈,那份通
脱和自由,那种极为开放的心态,确实引起了读者欲加入其中与之进行彻底长谈的愿望。
如果做一个大体的划分的话,哲学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远离生活的,我们可以说它是玄学的、形而上的;
一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我们姑且称它为生活哲学。前者基本上是西方的传统(如康德),后者为中国哲学(除庄学
和禅宗外)所一贯坚持。两者本不该分孰高��低,但能把它们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意外的启
示。这样的追求我们可以在周国平的散文中见到踪迹,《守望的距离》是这样,《各自的朝圣路》大抵也是这
样。但追求自归追求,一旦谈起问题,周国平往往还是偏于生活哲学这一路子。这大概是受到了散文这一文体
的限制;另一方面,这又使他的散文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因为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的读者还是在人生哲学的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论语》、《孟子》、《荀子》乃至后来的程朱理学都主要讲的是人生问题。同时,谁又
能说《论语》、《孟子》不是散文呢。
不是小说家的周国平,对小说,特别是对现代小说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他将现代小说的诸特点如小说是思考
,小说与哲学靠近,在因果性之外,性与反浪漫,道德判断的悬置,结构的自由和游戏精神等,分析得相当透
彻,并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着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流向。
写《各自的朝圣路》时,周国平已年逾五十,他的心态却很年轻,这也许和他常年浸淫于古希腊哲学有关。那
个时代是人类的青春期,健康,向前,乐观,还未经历战争和其他意外所造成的苦难,再加上追天问地,刨根
究底的好奇心。当然,在眼下这个时代,在这个商业化主导一切的社会里,像周国平那样仍然不失少年之心和
理想主义的人也并不在少数,他们都正行走在各自的朝圣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