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工作,为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一门“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非常必要。由于智能仪器是各种智能化电子产品的典型代表,其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可作为一般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模型,故以“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是比较合适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法。
过去,人们认为“计算机专业是学软件的,电子专业是学硬件的”。随着电子产品的硬件集成度越来越高,软件开发在产品开发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电子专业是学硬件的”这种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硬件设计知识,也要具备软件设计能力,只有那些硬件功底扎实,软件设计能力很强的学生将来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本教材中得到了加强,与其它课程内容相同的硬件设计内容,在篇幅上作了相应压缩。
与国内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和教材相比,本书除了加重软件设计的分量外,硬件设计中大量采用串行器件也是一个特色。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很多情况下只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内嵌了所需功能部件的新型单片机就可满足要求,无须外接其它功能芯片。即使需要外接功能部件,也采用串行接口芯片。只有在信息量非常大、速度要求非常高的场合才采用并行总线。
本书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智能仪器的一些基本知识。第2章是“微处理器的选择”,介绍了几种当前流行的单片机,使学生从“单片机原理”课程中学到的8051中跳出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第3章是“软件系统设计概述”,使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有所了解。第4章和第5章介绍了开关量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输入/输出通道。第6章是“总线与通信系统”,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通信协议。第7章是“时钟系统”,它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第8章是“人机接口”,介绍了显示、打印和键盘的接口设计。第9章是“常用处理功能”,介绍了有关数据处理、误差处理、标度变换和自动测量的基本知识。第10章是“可靠性设计”,介绍了抗干扰设计和容错设计的基本知识。第11~13章分别介绍了基于电压测量、时间测量和波形测量的智能仪器的基本知识和产品实例。第14章是“虚拟仪器简介”,使学生对虚拟仪器有一个初步了解。
为了配合教学,每一章都有适量的习题。本书全部内容计划学时为60课时,不同专业可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讲授深度,将实际教学课时控制在40~60课时。
本书第1章和第14章由李跃忠编写;第2章、第4章、第11~13章由朱兆优编写;第3章、第5~10章由周航慈编写;全书的策划、内容安排、文稿修改和审定由周航慈负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东华理工学院有关部门的关心和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且变化日新月异,再加上时间紧,水平有限,书中差错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