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代谢组学与系统生物学
在几种常见的组学研究中,基因组学主要研究生物系统的基因结构组成,即DNA的序列及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由生物系统表达的蛋白质及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差异。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认为代谢组学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延伸。随着这些组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基因组的变化不一定能够得到表达,从而并不对系统产生实质影响。某些蛋白质的浓度会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升高,但由于这个蛋白质可能不具备活性,从而也不对系统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补偿作用,某个基因或蛋白质的缺失会由于其他基因或蛋白质的存在而得到补偿,*后反应的净结果为零。而小分子的产生和代谢才是这一系列事件的*���结果,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状态。因此,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应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任何单一组学的研究对生物问题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
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科学。系统生物学从基因组序列开始,完成从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如果将生命体看成一个在基因调控下的无数的相互关联的生化反应所组成的一个新陈代谢网络,那么系统生物学将要鉴别每一个反应节点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从局部到整体,*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表型组学等,这些“组学”分别在DNA、tu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水平检测和鉴别各种分子并研究其功能以及各种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发现生化反应的途径和网络,构建生物学模块,并在研究模块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绘制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图谱。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结合对阐明生命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1.2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研究一般包括样品采集和制备、代谢组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多变量数据分析、标志物识别和途径分析等步骤(图1—5)。生物样品可以是尿液、血液、组织、细胞和培养液等,采集后首先进行生物反应灭活、预处理,然后运用核磁共振、质谱或色谱等检测其中代谢物的种类、含量、状态及其变化,得到代谢轮廓或代谢指纹。而后使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获得的多维复杂数据进行降维和信息挖掘,识别出有显著变化的代谢标志
…… 随着“基因组学”的提出,目前冠以“组学”的名字已有200多种。代谢组学是研究细胞和生物体的所有代谢中间体和终产物(即代谢组)的一门新兴科学。相对于DNA或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而言,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分子质量在1000I)a以下的小分子。不同于基因和蛋白质具有相对严格的种属和细胞特异性,同一代谢物在任何其存在的物种中都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即便如此,代谢物的功能却并不限于是代谢途径中某酶的底物或产物,它们具有结构单元、能量的载体和储存体、信号分子、神经递质、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因子、蛋白质功能的调控因子、辅酶、分子伴侣、肠道因子和诱变剂等诸多功效,在生命活动中以代谢网络的形式相互作用,参与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由于代谢网络处于基因调控网络、信号转导网络和蛋白质互作网络的下游,因此代谢组学研究能反映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受内外环境影响后相互协调作用的*终结果,更接近于反映细胞或生物的表型。
代谢物的众多功能和代谢组学的重要性及其测试技术的适用性使代谢组学成为系统生物学中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后的一个重要的组学平台,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药学、动植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国际上代谢组学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于90年代末期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以核磁共振(NMR)和色谱一质谱为核心的两大技术平台,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辉瑞(Pfizer)等六大制药公司在COMET计划中率先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来评价**的毒性,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美国FDA已尝试将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性评价的一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是*早系统从事代谢组学研究的科研团体之一,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该研究组以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主导,从技术平台的建立到代谢组学在疾病、**、营养、植物和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代谢组学研究体系。
《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是国内**部代谢组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推进代谢组学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同时也将为相关部门合理规划代谢组学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