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日志中国(第一卷)———1978~2008回望改革开放30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日志中国(第一卷)———1978~2008回望改革开放30年

  • 作者:新京报社
  •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802194410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50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人多主意多,一来三去,七嘴八舌,或说重采访或说重编辑或说重思想或说重趣味,几番讨论修补,拟定版面框架如下:每天两个连版,主体部分由一篇主文和一个。“新观察”组成。主文或故事或人物或揭秘:或对话,体裁不限,鼓励创新,无论白描综述,浑然天成皆可;“新观寨”顾名思义,是从新的视角、缔合当下现实,解读、观照主文涉及的事件人物,由名家、大家、专家指点迷津,一抒高见,要求文、情、思相得益彰,给人启迪,亦可反思。此外版面还衬以“那时流行”、“温故知新”、“民间记忆”等短章。“那时流行”选择当时趋之若骛之话语、物件、现象等,发读者思古之幽情,怀过往峥嵘之岁月。“温故知新”通过摘录与当今观念迥异之报章富论,凸显思潮情调之流变,让人恍然隔世,顿生今是昨非之意;“民间记忆”则以刊登日记、文献。手稿、图片为主,重现读者诸君的亲身经历,印证30年岁月的丰富多彩。还有一幅漫画,既为活跃版面,也增视觉元素,或幽默,或寓意,也让本报编辑、美编煞费苦心。
    难为这些80后出生的编辑记者,竟也很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知道轻重缓急,孰深孰浅,几度出入图书馆搜集资料拾遗寻宝后,初步排定了一个月的版面选题,涉及时政经济文化生活一
    文章节选
    一日三十年
    2月19日
    ●1979年中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立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上海
    ●1997年邓小平��世
    ●2001年国务院举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吴文俊、袁隆平2000年度***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经贸委和委管**局机构进行重大改革,撤销了**经贸委管的9个**局
    ●2002年南京通报“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结束,末位五部门主要领导受到处理
    小平南巡
    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
    2月19日,是个不一般的日子。
    11年前的今天,小平逝世。
    16年前的今天,小平第二次巡视中国南方,推动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年,他已经88岁。在女儿邓榕的记忆里,父亲甚至已经不能在摇晃的车厢里散步。但在南方,另有一个东西在摇晃:改革是否持续。
    “八九年风波后,‘左’的思想杀气腾腾。
    有人公然提出和平演变的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现已退休的陈开枝,这样回忆小平二次南巡背景。陈为广东省委前副秘书长、当年小平深圳之行的主要接待者之一。
    南行之前,小平已经退休两年。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3号,那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需要他决策的是,怎样把饼干分给孙子孙女。“爷爷就这么点权力。”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这位老人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却让中国改革开放国策得以延续。
    并且,在他离世后,他的南巡讲话,被理论界称之为“政治遗产”。
    陈开枝仍记得诸多细节。老人家一到宾馆,就从房间出来,“快点叫车,别人把深圳说得一塌糊涂,说资本主义复辟了,到底是怎么情况啊?我急需确认。”
    “这个对我来说是很震撼的。”16年之后,当年的这位亲历者仍为小平的“大胆”而赞叹。“参观回来后,大家都在车上争论‘深圳姓资姓社’,老人下车后说,‘那些人尽讲屁话!”’小平则鼓励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陈锡添,当年被允许采访邓小平南巡深圳的**记者。如今仍坦言当时“思想不够解放”,在撰写新闻稿时,把小平一些当时看来颇敏感的言词隐去。
    事实上,小平此次南巡六次讲话,再次主张:生产力是衡量**与制度是否优越的基础;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随后这一论断出现在十四大报告中。
    可谓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小平同时力推政治体制改革,被认为是留给后人的另一份遗产。
    1986年6月28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小平强调,“改革*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改,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
    3年后,其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让世界震惊。在国际舆论看来,“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
    1992年,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文章写道:“‘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故事
    小平让渔民村吃下定心丸
    2008年1月26日,深圳罗湖区渔民村,雨。铜质的浮雕上,邓小平站在村民中间。
    那是1984年1月25日。
    24年过去了,“渔民村”现在早已除却它所代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意义,而被视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村子300米的长廊里,20幅青铜浮雕纪录了渔民村从“水草寮棚”、“海上飘零”到“翻身解放”、“春到渔村”的曲折历史。
    “主要是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渔民村前村长邓志标这样介绍此项工程的创意。
    曾是“水流柴”
    听渔民村里的老人讲,解放前,这里甚至没有村子。
    “早年来这里定居的,大多都是‘水流柴’。”
    邓志标告诉记者。
    水流柴,指的是以前那些在水上生活漂流不上岸的人家。他们一家一船,船既是家也是生产工具。
    解放后,这一地段所属的附城公社,接纳了他们。可他们不懂种地,还是连年歉收,仍以打鱼为生。
    渔民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上世纪50年代,一米多高的围墙建起,将村民与深圳河分隔开来。
    河的对岸,便是香港。建围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村民偷渡。
    记者从宝安区档案馆了解到,仅从1957到1979年,有5万人越过深圳河逃往香港。即使在1979年3月5日,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地级)后,是年夏天,仍然刮起外逃风。
    广东省委前副秘书长陈开枝早年曾去珠海斗门一带调研,“在深圳罗湖,很多人夜里偷偷躲在山上,等到巡逻队交接班时,就冲过去。”
    春到渔村
    1979年,渔民村遭受厄运。全县蚝田遭受病灾,渔民村是重灾区。
    “吃饭都成了问题。”邓志标回忆。
    1980年8月26日,村民的贫穷终于有了一个尽头。**决定,将深圳列为四个新的经济特区之一。
    渔民村得天时,占地利,它首先受益于土地收入。
    1979年,当7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时,厂房租金流入村民口袋。
    邓志标说,当时渔民利用两条货船开始跑运输,到中山、东莞贩运水泥、钢材到深圳贩卖,有了启动资金后,又买了汽车参与陆上的运输生意。而这在当时中国内地,会因“投机倒把”而获罪。
    再后来,见运输车辆奇缺,脑瓜子灵活的渔村人到香港买二手货运汽车,稍加维修后再予以转卖。
    就这样,短短一年里,全村30余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
    到了1981年,这里已经被认为是中国*富的村庄了——正是这一名声,吸引了邓小平于1984年前来视察。
    浮雕“春到渔村”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当小平在那个早春的清晨来到渔民村,看到的是一排排别墅式住宅。当时盛传,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了他这个**领导人。
    村民的恐慌
    “当时有人担心**的政策会变,便问小平同志。”邓志标说。
    村民的疑问,并不是没有道理。
    “改革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争议,包括高层。争议就在于广东是否变成资本主义了。”陈开枝回忆道。
    邓小平的**次南巡,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进行的。
    “小平说,肯定会变,但只能越变越好。他的回答让我们吃了定心丸。”邓志标指着浮雕上的邓小平像说。
    但是,渔民村对于“变政策”的恐慌还是没有停止,尤其是到了1990年前后。
    邓志标现在遗憾的是,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时,自己没有见到他。
    “只记得,那些天一直很紧张,怕好不容易得来的日子眨眼就没了。”
    邓志标是从村委会的收音机里得知邓小平去世的消息的。
    “我们本是水上人家,当时感觉就像我们的船没了舵手。”邓志标说。
    从“城中村”到新社区
    1997年的那段时间里,整个深圳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渔民村。当年漂亮的小楼已显落伍。
    小平二次南巡之后,深圳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逐步成为“城中村”,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与现代都市不相适应的问题。2000年,罗湖区把渔民村的旧村改造写进政府报告,决定把旧村拆掉,重建一新型社区。
    4年后,渔民新村建成12栋住宅楼,每三户分得1幢,他们自己住在单元楼的高层,将较低的楼层统一出租。
    每户村民每月可得2.5万元的租金。现在,在渔民新村里,有图书馆、健身区、停车场——这一切,和邓小平一起,都记录于浮雕上。
    杨继斌
    新观察
    思想解放 永无穷期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伟人小平逝世已整整11年,他的宏钟大音“南方谈话”发表已有16年。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也驶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成就辉煌;30年,又问题多多。中国的前进,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问题,重要的在于科学的前瞻和认真的回顾总结。可以说,这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历史经验表明,坚持思想解放,中国就改革就发展就进步,反之,就停滞就倒退就落后。
    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开了**腔.以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为标志,向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发起大冲击.极大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姓社不姓资”的思想解放,解放日报1991年“皇甫平”四篇评论文章开了**腔,以小平同志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简称“南方谈话”)为标志,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6年前这些话,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解放愚想的重要作用。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深一步改革开放;也只有坚决椎避深一步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勰放的形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震,促进社会和谐,必然要解决许多体制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推进经济、致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
    和16年前的思想解放主要涉及“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同,现在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向民众援供公共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国民教育、**保险、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司法公正、民主权利、信患对称、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境界的恩想解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上,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完善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力避走向“权责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政治建设和改革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能成为与民争利的利益主体,而要成为切实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主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提倡独立思考、思想自由、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反对愚味主义。
    在社会建设和改革上,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改革要注重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统包社会事务的全能主必政治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并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与激荡,人们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复杂化,成为潮流。
    今天,要在深化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转变思想观念,遇到的阻力必然更大,这才有“改革进入‘深水区’”之说,思想解放也同样进入了“深水区”。我们不能回避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要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思想理论上的挑战。只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才能从“深水区”找到一条适台中国国情、人民拥护的科学发展之路,体制完善之路。
    16年前,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个,才能开拓新路。”而今,我们不是依然需要这种勇气和智慧吗?
    周瑞金
    温故知新
    家庭副业收入多 算不算资本主义?
    新华社广州二月十七日电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一家,一九七八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一万零七百多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五千九百多元。
    他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入三千一百多元;二是积极发展家庭养猪,纯收入为一千七西多元;三是他家还养了鸡鸭,培植蘑菇,种蔬菜,纯收入为一千一百多元。
    黄新文家庭副业的收入这么多,超过了集体劳动分配的收入,这算不算资本主义7他走的这条路子对不对呢?有些人对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还在脑子里打几个问号。
    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对他们一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八小时,利用早晚和中午的时间搞家庭副业,都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大家认为黄新文一家对**、集体的贡献大,个人收入多,根本不是什么“资本主义”,他走的路子不仅没有错,而且应该受到赞扬和鼓励。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79年2月19日第2版
    《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
    ●新闻背景
    1978年,在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的干扰下。有些干部曾对社员的家庭副业采取限制的办法,定了些“土政策”,规定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要降到集体劳动的收入以下。否则就要扣上“新生资产**分子”、“暴发户”等帽子。
    那时流行
    下海
    流行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流行指数:★★★★☆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冯仑、潘石屹就是当时的下海者,这些曾一文不名的游子,成了叱咤房地产业的亿万富翁;下海者还多有官员,包括两度下海的前**计委官员顾宁珂等。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
    下海潮涌动之时。人们不再回避“钱”字,见面道一句“恭喜发财”成了口头禅。在北京,这句话大有代替“您吃了吗、这一传统问候语的势头,《人民日报》还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
    目录
    序 始于1978
    2月19日
    小平南巡◎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
    新观察:思想解放 永无穷期
    温故知新:家庭副业收人多 算不算资本主义?
    ���时流行:下海
    2月20日
    老干部退休◎进退之间 新老交替
    新观察:老干部退休制度开启任职法制化
    温故知新:百姓望楼兴叹 **拟法控制
    那时流行:万元户
    2月21日
    广而告之◎广告之后,更加精彩
    新观察:平常背后有奇崛
    温故知新:辅导学生“有分析地看电视”
    那时流行:燕舞 燕舞
    2月22日
    恢复高考◎北大1978,一堂课一道思想闪电.
    新观察:恢复知识的尊严
    温故知新:去年今曰此门中 改革风过景不同
    那时流行:谈恋爱
    2月23日
    《红高粱》柏林获“金熊”大奖◎红高粱地里,把嗓子喊破
    新观察:狂欢年代的“中国形象”
    温故知新:确保“六分之五”时间用于业务
    那时流行:喇叭裤
    2月24日
    环保立法◎环保“**案”,尘封29年的大运河往事
    新观察:让环境“痛惑”不再剧烈
    温故知新:市长公开电话 拯救垂危产妇
    那时流行:少林,少林
    2月25日
    五讲四美◎“五讲四美”,重铸浩劫之后新青年
    新观察:公民社会,五讲四美
    温故知新:加班不要钱“外快”交**
    那时流行:女排精神
    2月26日
    军博抗战正面战场资料展◎一场展览,还原一段抗战史
    新观察:重树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温故知新:县委书记给县纪委写检查
    那时流行:迪斯科
    2月27日改革明星沉浮录◎步鑫生,浮沉中走出神话
    新观察:“偶像”落幕 改革仍艰
    温故知新:用人单位重男轻女大学生难觅“婆家”
    那时流行:倒爷
    2月28日
    裸体雕塑引发争论◎裸女《猛士》,骂声中挣脱桎梏
    新观察:展出的是裸体 开放的是思想
    温故知新:从《寡妇村》开始的“儿童不宜!”
    那时流行:铁臂阿童木
    2月29日
    刘少奇平反◎刘少奇平反“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新观察:依宪执政方能终结悲剧
    温故知新:读者来信 疑犯行政拘留改为逮捕
    那时流行:邓丽君
    3月1日
    发言人亮相◎开放的**远离“无可奉告”
    新观察:中国、更响亮地发言
    温故知新:解决工人夫妻两地分居不得收费
    时流行:小人书
    3月2日
    “知识分产**案”◎韩庆生案开启人才流动的春天
    新观察:挣脱人才禁锢 推动改革前行
    温故知新:“想理平头,没门!”
    那时流行:四大件
    3月3日
    倡导“863”计划◎“我们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新观察:赛先生的境遇和使命
    温故知新:上海百余大学生不服从分配
    那时流行:天价君子兰
    3月4日
    上海恢复“苏州游”◎1979,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观察:人民需要旅游
    温故知新:北京紧急叫停滥用耕地建房
    那时流行:庞中华
    3月5日
    人大会期制度化◎3月5日人大和春天有个约会
    新观察:践行民主当从人大变革始
    温故知新:为人民币服务
    那时流行:大哥大
    3月6日
    重提经营经济◎一篇硕士论文催生“私营经济”
    新观察:私营经济的性格
    温故知新:没有轿车接送 新娘不愿结婚
    那时流行:霹雳舞
    3月7日
    张海迪热◎张海迪 迷茫年代引燃一团火
    新观察:偶像走向人间
    温故知新:剐蹭警车 被抓农民告赢公安
    那时流行:高仓健
    3月8日
    设立体改委◎体改委“尖刀”插上改革前线
    新观察:发展不能代替改革
    温故知新:埋葬包办、买卖婚姻
    那时流行:白猫黑猫
    3月9日
    开设少年班◎知识荒原“少年”突击
    新观察:80年代的双重焦虑
    温故知新:国务院机构改革 成立三部一委
    那时流行:琼瑶
    3月10日
    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试管婴儿推开另一扇幸福之门
    新观察:生活因科技而改变 科技因需求而发展
    温故知新:衣食住*佳模式 分属英美苏三国
    那时流行:呼啦圈
    3月11日
    农村出现股份合作企业◎临汝1984,农民抱着缝纫机当股东
    新观察:股份合作:破解三农问题良药
    温故知新:12岁儿童耳朵能认字
    那时流行:健力宝
    3月12日
    3月13目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3月21日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3月25日
    3月26日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29日
    3月30日
    3月31日
    4月1日
    4月2日
    4月3日
    4月4日
    4月5日
    4月6日
    4月7日
    4月8日
    4月9日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4月14日
    4月15日
    4月16日
    4月17日
    4月18日
    编辑推荐语
    六卷一部改革史 三十年一日从头阅
    ……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到143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时事新闻**的主力编辑记者们……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社社长、总编辑戴自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