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壳中分布*广泛的良好溶剂的地下水,在岩石圈化学组分传输中的作用很大。岩
溶、成壤、风化等地质过程中地下水的作用早就被人所熟知。在地下水的参与下,地壳乃至地
幔中的组分迁移,在地下水的排泄带与不同组分地下水的接触带形成矿床。水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岩石圈的形成与改造,乃至地球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正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注意
〔沈照理等,1985〕。
在油气二次迁移形成油气藏过程中,地下水系统起着关键作用。应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
论寻找与勘查油气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Toth,1980〕〔陶一川,1993〕。
地下水还是重要的信息载体。作为应力的传递者,井孔中地下水位的变动,常反映了地
壳的应力变化,因而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辅助标志。我们可以根据水化学异常晕圈定隐伏矿
体,可以根据岩石中地下水流动的痕迹去恢复古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及其沉淀物的化学成
分(包括同位素成分)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来自地球深部悠久地质年代的信息〔沈照理等,
1985〕。
某些利用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的方面也值得加以注意。其中,*常见的是利用含水介质
储能(如冬天向井灌注冷水储冷以供夏天使用,夏天向井灌注温水以供冬天使用)。目前,国
外已开始从一般的浅层地下水中汲取热量以供家庭取暖。利用极弱渗透性的岩层储存废料
(包括核废料)的试验正在积极进行中。通过灌注-抽汲井组以地下浸滤的方式开采某些金属
矿床已经付诸实施。利用包气带与饱水带进行渗滤循环以改善污染水的水质的试验获得了
成功〔Edworthyetal.1986〕〔гaвич,щвец,1988〕〔张人权,1990〕。
迄今为止,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
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远古人类逐水而居,开始时只是利用地表水与泉水作为供水水源,后来才打
井取用地下水。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从此人类活动的范围更为
广阔。在打井取水过程中人类不断积累关于地下水的知识。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古老的水
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井,成井距今约5700年。河姆渡井虽然深度只有1.35m,但却用200多
根圆木支撑保护,结构精巧〔沈树荣等,1985〕。可以推知,更原始的井出现得还要更早些。至
少在公元前7世纪,亚美尼亚就有了坎儿井〔Biswas,1970〕。坎儿井是一种规模宏大的截取
地下水流并将其传输到用水地点的地下水平廊道,并有竖井通向地面。修建坎儿井之前必须
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有清晰的概念。在公元前约200年的我国汉代,在四川为开采卤水,在
坚硬基岩中开凿了深逾百米的自流井。水文地质学是作为一门实用性的技术科学而萌芽的。
人们在利用地下水的同时也在探究它的来源。法国帕利斯(B.Palissy,1509—1589)、珀
若(P.Perraut,1608—1680)、马里奥特(E.Mari0tt,1602—1684)和中国的徐光启等先后提
出了井泉的水来源与降水或与河水有联系的观点〔王大纯等,1960〕。
奠基时期:欧洲产业革命后,大工业兴起,对水的需求增加,于是就有了计算井的出水量
的要求。这一时期正是近代实验科学兴起的时期。1856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H.Darcy,
1803—1858)为设计第戎(Dijon)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水透过砂的室内试验,得出水在砂中的
渗透速度与水力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这就是**的达西定律。达西定律提供了地下水定量
计算的依据,奠定了作为学科分支的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人裘布依(A.Dupuit,
1804—1866)提出了地下水稳定井流公式。1886年,奥地利的福希海默(P.Forchheimer,
1852—1933)绘制了地下水流网。1935年,美国人泰斯(C.V.Theis)利用地下水流动与热传
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非稳定井流方程——泰斯公式,使地下水定量计算向实用方向
推进了一大步。此时期,地下水计算采用的是只能求解简单条件下地下水流的解析法。本世
纪30年代起怀科夫(R.D.Wyckoff)等以砂槽模拟地下水流。随后又出现窄缝槽模拟地下水
流。马斯卡特(M.Muskat)等根据水流与电流的相似性,提出用电流模拟连续介质中地下水
的运动。这些都属于物理模拟的范畴。
在此期间,人们对地下水的起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1902年,奥地利的修斯(E.
Suess,1831—1914)提出初生水学说,认为地下水来源于岩浆冷凝时析出的水。后来,因为得
不到证实而逐渐被人们冷落。大致与此同时,美国的兰(A.C.Lane)、戈登(W.C.Gorden),
俄国的安德鲁索夫(N.I.Andrusov)分别提出了埋藏水(沉积水)的存在。这些水是与沉积物
堆积同时存在于岩石孔隙之中的,粘性土固结压密时也可能将水释入周围含水层中。18世
纪德国水文学家福利盖尔反对入渗说,提出了凝结说,认为水汽冷凝为液态水是地下水的主
要来源。后遭反驳而被放弃。1907—1919期间,俄国的列别捷夫通过观测与实验,
在新的基础上恢复了凝结说。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在利用矿水**时便开始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我国的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按成分进行了泉的分类〔沈照理等,1986〕。19世纪,油田地下水的研究积累了
大量水化学资料。1930年,前苏联的伊利茵提出了苏联潜水化学分带规律。随
后,前苏联学者伊格纳托维奇提出了自流盆地的水化学分带。本世纪中
叶,前苏联学者奥弗琴尼科夫建立了水文地质学的一个新分支——水文
地球化学。
1912年,德国人凯尔哈克(K.Keilhock)进行了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
藏条件和排泄条件。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人迈因策尔(O.E.Meinzer)对美国地下
水作了总结性描述,并对一系列水文地质概念和术语进行了探讨。他还在1923年对于1915
年提出的**抽水量重新下了定义〔柴崎达雄,1982〕,在实质上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由此可见,大致在本世纪中叶,有关地下水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水化学以及水
量评价等方面,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确立为一门成熟的
学科了。
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使
得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大为增加,人类活动决定性地影响着地下水形成过程。世界各地都出
现地下水水位深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与咸水入侵淡含水层、地下水污染等问
题。这使人们意识到,地下水不仅是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在这一新的阶段
中,正确地预测在人类活动干预下地下水的变化,从而正确地评价、开发、管理与保护地下水
资源以及保护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