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
正是因为庞统深谙藏露得当的做事之计,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这便是运用“瞒天过海”之计的结果。
清末名将曾国藩也是深得此计精髓的人。
曾国藩于咸丰四年在湖南老家招募兵勇,创立水师,训练湘军,自与太平军开战后,运筹帷幄,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有方,屡建奇功,多次受到清廷的恩赏和嘉奖。咸丰十一年十月,两宫皇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节制提督巡抚以下各官,可谓权绾四省。同治元年正月,又加授“协办大学士”,从而成为清朝自开国以来权势、地位*高的汉臣。而曾国藩的弟弟们也兵权在握,四弟曾国荃统兵近二万,由于屡立战功,仅同治元年就受到清朝*高统治者的七次表彰;五弟曾国葆也统兵五千之众。曾家兄弟权倾朝野,曾氏家族堪称“天下**家”。正如曾国藩自己所云: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家门的极盛,并没有使曾国藩得意忘形,却使他感到忧心忡忡,且小心翼翼,时刻隐藏自己的锋芒。
曾国藩认为,功高名显,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嫉妒和仇视,所以与人分享利益和名誉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将下属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头。例如,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为了搞好关系,曾国藩就特别注意将满人都督官文的功名摆在自己之前。后来,曾国藩费尽心思将长江水师改经制水师,这样一件很大的事,曾国藩又将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分析了官文的为人。官文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贪名贪利,毫无定识,更无风骨,对于这样的贪官,伪了促成水师制,不让他反对,必须给他点好处。因此在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如果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这样既可以减轻官文对湘军的嫉恨,又可拉拢他一起做事,借此消除满人对湘军的仇恨和排挤。后来证明,曾国藩此举十分成功。 谈到《三十六计》,首先要提一下《易经》。《易经》虽然是一部占卜书,但实际上却是一本哲学著作。该书共64卦,两两对立,从而使其充满辩证性。
《三十六计》在前人研究的兵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以《易经》为模板,充分吸收其中的辩证思想,根据阴阳变化推演出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并*终成为一部韬略大观。这部军事奇书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上洞察到各种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如刚柔、正邪、攻防、己彼、主客、劳役等,从而能够指导用兵之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术。
《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的思想精髓却能够在多方面应用。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如果能够将遇到的事情处理好,便能够所向**,更好地发展自我;反之,如果把遇到的事情处理得一塌糊涂,则会举步维艰。
不过,要想将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尽力处理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每个人已经遇到或将要遇到的各种事情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同点,比如,轻重、缓急、大小等等。而且,一个人的处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一帆风顺,有时坎坷丛生,有时生活宽裕,有时日子窘迫。处理不同的事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处于不同的处境时,处理相同的事情同样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然而,每个人从生活中积累的做事经验都是有限的,从而导致人们在处理某些事情时要么感到手足无措,要么无功而返,甚至会将事情变得更为繁琐。
因此,掌握一些做事技巧是很重要的。多一种做事技巧,就能够多一份资本。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就能够比别人省力、省时、省心。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多学习一些做事技巧,无疑会超出别人一大截,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书以《三十六计》为基础,将其中的兵法演变为方便、实用的做事技巧,在引用历史故事的同时,穿插了贴切的现代实例,以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既然是演变,自然不是简单的抄袭、模仿。在演变的过程中,本书对《三十六计》的具体计策一一揣摩和研究,自然地将其延伸到做事技巧中来。同时,本书紧紧围绕某些计策的**思想,将兵法中看起来险恶的计策加以引申、修饰,从而使读者能够在不违背道德准则的前提下放心使用本书所有的做事技巧。
希望本书能够开阔读者的眼界,引发读者的思维,抛砖引玉,从中学到或悟出更多的做事技巧,在人生道路上处处顺心,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