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生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在历史编纂模式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简单地搬过来,作为剪裁中国历史的公式,并作为通史分卷的依据。他在分期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与中国历史的特点结合起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远古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和近代四个大的阶段。例如上古时代,就包括了夏、商、周等朝代,这就没有因历史分期的不同而割断大历史阶段的完整。在近代部分,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以革命性质来划分不同阶段,而将1840~1919年称为近代前期,1919~1949年称为近代后期。这样的划分,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坚持了中国历史本身的特点。
多卷本《中国通史》在编纂模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创立了一种“新综合体”。全书除**、二卷外,其余十卷都各包含四个部分:①序说,阐述有关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本卷撰述旨趣。②综述,阐述有关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民族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勾勒这个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便于读者明了历史发展大势。③典志,阐述有关历史时期的各种制度及相关专题,丰富读者对“综述”部分的认识。④传记,记述有关历史时期的各方面代表人物,展现“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作用和历史地位。多卷本《中国通史》以章节体的形式而注入纪传体等传统史书体裁的风格,把古今史书体裁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综合体”,从而容纳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也活泼了历史编纂形式,使其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①史著编纂模式上的变革与创新,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二 打破学科藩篱:多学科、多视角地考察历史
在真理标准讨论之前,史学工作者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缚,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在对历史研究的视角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上,也受到种种“左”的思想的束缚。历史研究一直是以政治、经济、思想三大块为主要领域,以**斗争史、农民战争史为研究**,这样就忽视了许多非**的因素。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至今已有30年了。这是伟大的30年,祖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史学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洗礼之后,更加端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并在开放的潮流中雍容大度地面对外国史学成果的纷至沓来,在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显示出中国史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这30年,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气象,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引导下,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二是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三是扩大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这30年的中国史学思潮,固然是诸家学说,各陈其论,大多自有其理论上和方法���的依据,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其理论的正确和逻辑的魅力,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治史道路和学术生命力,**着中国史学继续前进。
这30年的中国史学,不论在理论方面、宏观和微观研究方面,在文献整理和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还是在自身的学科建设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亟待研究的、有价值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的创造的起点,是21世纪中国史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今年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诞生110周年,也是翦伯赞所著《历史哲学教程》出版70周年,我们以真诚、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驱者。他的享誉中外的历史著作和理论著作,今天仍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经典读物;他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优美语言,同样是在他之后的一代代史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老一辈的理论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和学术遗产,本刊有志于对此作连续性的发掘和评述,旨在以前辈学人心血的结晶,来滋润**史学的发展、壮大。本卷发表的关于瞿秋白、嵇文甫、邓广铭、柴德赓、傅斯年等学者的一组文章,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说到20世纪的史学遗产,我们还应当十分关注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学者关于“二十四史”的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以《史记》为创始的“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及其连续性的突出特点,这是对全世界文明事业和历史编纂的杰出贡献。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二十四史”当是*重要的读本。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工作者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通力合作,编纂了“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文萃”系列,不久即可面世。这一工作,也可看做是对20世纪史学遗产进行总结的一个部分。本卷发表的数篇相关论文,是对上述“系列”的初步介绍,希望读者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学术信息。
本刊一向致力于开展史学评论工作,几年来发表了许多评论性文稿,受到读者的好评。这里发表的几篇书评,有新作,有旧稿,兼及中外。白寿彝先生生前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成于三代学人之手,有自身的独特思想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目前规模*大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值得同行们予以关注。
发表有新意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中外史学史的研究论文,是本刊的基本宗旨,也是我们热心期待于中外同行的衷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