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没有体现权利义务对应、效率公平兼顾
无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统筹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企事业单位负担,享有社会保障的个人,不承担任何社会保障的责任,虽然社会保障水平很低,社会保障资源严重缺乏,但是**的平均主义造成了个人吃企业“大银饭”、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
2.社会保障主要由**和企业承担
“文化大革命”前,社会保险费用主要由**统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直接负担,企业除了组织生产经营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用和一系列社会事务,企业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3.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缺乏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拥有社会保障,广大农村除了有一些社会救助措施外,农民主要依靠十分脆弱的家庭保障,这种传统保障规避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我国正在发生的经济体制转型,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从1986开始,党**、国务院开始部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步阶段
上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解决新老企业负担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平衡的矛盾,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国营企业退休职工退休费统筹办法》,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国有企业退休职工退休费统筹。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上海市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上海市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实施办法》,在全市国有企业中普遍实施了职工待业保险。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上海市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将待业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及各类企业,待业保险对象扩大到了所有非自愿性待业人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近年来,党和**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可以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上海是我国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着力完善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依据“以人为本原则,保基本、广覆盖原则,调节收入分配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多层次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事业框架,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待遇稳步增长,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广大市民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当前,上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海正在努力实现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步伐,这对上海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虽然,上海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它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看来,上海的社会保障面临三个重大挑战:(1)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上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论从保障水平还是从保障覆盖面来看,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2)城市人口老龄化加速对上海社会保障所形成的压力不断加剧,迫切要求我们拿出一套有效的对策方案。(3)**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对社会保障基金**、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如何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使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以利于长远发展,成为我们决策的难点与关键。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具有新的发展理念,把握新的发展内涵,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因此,总结上海社会保障改革经验,探索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思路,是进一步完善上海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
上海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应当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自己的经验。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对上海社会保障发展目标和路径、政策与思路作一个客观分析、描述和探讨,旨在表达我们对上海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趋势和路径的看法。
本书是上海市社会保障**学科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全书收录了**学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本书以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上海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方面,在总结上海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上海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理论观点和改革建议。
本书内容涉及上海社会保障体系各个方面,包括上海社会保障目标模式、上海社会保险各个项目、住房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本书的特点可概括为“三性”,即“系统性”、“专题性”和“创新性”。“系统性”是指研究报告基本涵盖了上海社会保障体系各个方面。“专题性”是指每一项研究报告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专题。“创新性”是指每一个专题都以当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新规律和寻求新思路,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有一定突破。部分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部分报告已经被上海社会保障决策部门所采纳)。
本书所提出的一些改革发展建议正确与否,可操作性如何,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也恳切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我们认为,这些建议本身是否都能站得住脚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有关建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不同观点,政府部门能够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论作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从而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才是我们希望获得的价值目标。
本书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带头人提出研究思路和大纲,并组织对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具有较深造诣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集体编写。如果说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话,首先要感谢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保障局、上海市统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其次要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再次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范广伟先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此外,我们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学者大量文献资料,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