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年困惑
1987年奥巴马初次来到肯尼亚时,是一个26岁的芝加哥社区组织工作者,正准备进哈佛法学院深造。他在机场落地后,发现行李已在途中丢失了,他坐着姑姑的一辆发动机发出嗒嗒声和没有消音器的破旧大众甲壳虫车,一路咆哮着进入了内罗毕。
在肯尼亚这片因海明威的小说《非洲的绿色群山》而成为永恒的土地上,他去了位于西部农村地区他祖先生活过的克格罗村。他先坐了一夜火车到基苏木镇,从那里又坐了几个小时的“马他突”,这是一种装着光秃秃的轮胎、没有几个座位的类似小公共的交通工具,乘客拥挤,摇摇晃晃。在颠簸的路途中,他的腿上坐着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玛和一个陌生人请他帮忙抱着的不停地尖声嚎哭的婴儿,还有满满一篮子的马铃薯。这并不是他常常幻想的父亲的故乡之旅——就像“回归故乡……白云飘扬,恶魔逃遁,大地颤抖,祖宗先人,起身同庆”。
19年后,那种超现实的幻觉似乎在他眼前变成了现实。2006年夏天,当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两个女儿玛莉亚和萨莎在内罗毕的肯雅塔国际机场落地时,前来迎接他们的是美国驻肯尼亚大使。他们被飞快地
带过一大群等候在那里的记者,坐着12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市区。
他在参观内罗毕的被炸美国大**遗址纪念碑时,欣喜若狂的肯尼亚民众身穿印着他的名字和形象的T恤衫,齐声欢呼着“欢迎你,奥巴马!”
省掉了一夜的火车劳顿,奥巴马全家直接坐飞机来到基苏木镇,通往克格罗村的沿途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列队欢迎,许多人爬到树上,为的是更好地看清楚载着这个当地卢奥部落族人自豪地宣称为自家人的美国人的车队。
“他是我们的兄弟,”一个族人说,“他是我们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