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课程与教学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课程与教学论

  • 作者:张传燧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209598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467
  • 定价:¥32.7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反映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前沿,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力求体现学术性、操作性和针对性的高度统一。全书共十章:**章概要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至十章分别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主体,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模式、方法与技术,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政策及管理制度等。本书主要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
    文章节选
    **章 概论
    **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课程”*早是被分为“课”和“程”两个词来使用的。“课”,即考核、督促之意,凡是制定的程式而又有试验稽查的都叫做“课”。“程”,既有程式、章程、标准之意,还有里程、路程、过程的意思。即“程”是督促、考核、检测某种事物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标准。
    “课”“程”二字连用,构成一个复合名词,始见于唐代,到宋代就逐渐多起来。南宋大教育家朱熹多次用“课程”来表达他的教学内容思想。如:“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功夫。”“宽着期限,紧���课程。”“读书穷理,则细立课程。”“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所说的“课程”,含有教学的范围、科目及其教学顺序和进程的意思,同时也具有教学的计划、标准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课程含义非常接近。
    在西方,“课程”一词首先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有价值》(1859)一文中,并很快被普遍采用。在英语中,“课程”为“curriculum”。其词根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即“race-course”的复合,意为“奔走”“跑步”,引申为奔跑的“道路”或“过程”,原意为赛马者的行程。在教育中,它被引申为学习者的学习(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并可根据其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其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方关于“课程”的含义比较接近。“课程”含有教学的范围、科目及其实施顺序、进程安排的意思,亦有教学的计划、目标、标准的意思。就是说,“课程”既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也是督促、考核、检测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标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个标准既是教学内容的要求,又是检测教学活动过程质量好坏的评价尺度。
    概括起来说,课程就是课业进程的简称。而课业即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进程即进度和程序的意思。具体说来,课程不仅包括教学科目及其讲授顺序和修学时限,还包括考核要求和标准等。
    ……
    目录
    **章 概论
    **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
    一、课程的地位及其价值
    二、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及其关系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当代整合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论
    思考与练习
    拓展性阅读导航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节 哲学基础
    一、哲学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地位
    二、哲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
    三、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的发展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影响
    三、现代心理学发展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文化学基础
    一、文化学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审视
    三、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文化学诉求
    第四节 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学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审视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学研究
    第五节 科学技术学基础
    一、科学技术对课程与教学实践发展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影响
    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挑战
    思考与练习
    拓展性阅读导航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整合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流程
    第五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主体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上)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下)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政策及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